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51115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5
《过氧化尿素(过碳酰胺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过氧化尿素,又名过碳酰胺,是尿素和过氧化氢的下游产品。其水溶液兼有尿素和过氧化氢的性质,稳定性好,所含活泼氧量较目前市售的各类过氧化物多,并可缓缓释放,故时效长,具有良好的氧化、漂白、消毒和杀菌作用,而其本身确无毒无污染,属绿色化工产品,是精细化工产品中的一个新品种。 过碳酸酰胺的主要生产国现有美、日和欧洲部分国家,国内对其生产工艺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里所说的应用起步阶段是指其它各类过氧化物尚无法涉足的领域;而其它各类过氧化物已开发应用的市场,等于是为本产品开发的,因为本产品在性能、使用效果以及价格上都明显尤于其它各类过氧化物。
2、 过碳酸酰胺的应用领域及其与其它过氧化物的比较 1、过碳酸酰胺的性质及特点 1.1.氧化性分子式为CO(NH2)2·H2O2,分子量为94.07,理论活性氧含量为17.02%,尿素与过氧化氢直接以氢键相联接,因此,本产品具有与尿素和过氧化氢相近的化学性质。其所含之活性氧可缓缓释放,是一强氧化剂,因而具有漂白、消毒和杀菌作用。 1.2.溶解性为白色结晶粉末,为使用方便也可制成片剂,无毒无污染。它易溶于水,其50%的水溶液的PH值为6~7;在甲醇、乙醇、乙醚、丙酮、甘油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较大。 1.3.稳定性
3、和所有过氧化物一样,本产品也不太稳定,但若不受到剧烈震动,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率很小,比如在20℃下密封贮存达3个月时,其分解率小于2%;达12个月时,其分解率也仅为3~5%;如在30℃下密封贮存达2个月时未见分解,当达到3个月时,其分解率仅为2~3%。 如无杂质和碱性物质存在,其水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产品的应用 适用其它各类过氧化物的场合,通常都可采用本产品。近年来,它的应用范围的发展速度很快,主要有: 2.1.洗涤用品工业 国外已将其作为中性洗涤剂的重要添加剂,发挥它优良的漂白、消毒和杀菌作用。它也可单独用于被洗
4、涤的漂白,而不会象其它过氧化物那样产生付产物(有利于环保),由于溶液呈中性,不会腐蚀洗衣机中的天然橡胶部件。 我国是洗涤剂的生产大国,年产量在300万吨以上,其中三聚磷酸钠占15%,即为45万吨,对江湖河泊已造成严重污染,国家已将无磷洗涤剂作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而过碳酸酰胺是非常理想的洗涤剂的助剂。 2.2.化妆品工业 过碳酸酰胺用作染发液中的氧化剂和烫发剂中的中和剂,还可作为人及动物毛发的漂白和拉直剂。 2.3.纺织工业 过碳酸酰胺可广泛用于棉织品、化学纤维、人造丝、短纤维、亚麻织品及羊毛织品,而且是其它过氧化
5、物无法与之相比的,比如,它克服了氯系漂白剂易使纤维或织物变色和带来异味的缺点;也克服了过碳酸酰胺和过硼酸钠等碱性过氧化物易使高档丝、毛织物缩水和板结的缺点。另外,由于过碳酸酰胺水溶液呈中性,可去除静电,不损坏纤维,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2.4.农业 它不仅可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的氮肥(含N量为25.5%),而且还可为植物的根部提供氧,国外已广泛用作水稻根部供氧专用肥。 2.5.养殖业 过碳酸酰胺由于具有可缓慢释放出活性氧,中性,无毒,故在水产养殖中用于鱼塘、鳖池、虾槽或运输过程中的增养、消毒与缺氧急救。在大规模化的禽类养
6、殖中,用作饲料的消毒与供氧。 2.6.医疗卫生 过碳酸酰胺是国际公认的漂白牙齿的主药,用它和成膜剂配成的胶液,将牙齿瓢白时不会伤及牙颈、牙龈粘膜、无过敏等付作用,在牙齿上形成的薄膜脱落入口腔后无毒,目前这类药物完全依赖进口。 2.7.有机合成 过碳酸酰胺用作烷烃、芳烃和醇类的催化氧化剂以及制取氧化吡啶等。 3、与几种氧化物的比较 3.1.与过氧乙酸(C2H4O3)的比较 过氧乙酸属危险品,剧毒,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易燃,易爆,运输使用不便. 3.2.与过氧化钙(CaO2)的比较 过氧化
7、钙在水中溶解度极微,不溶于乙醇、乙醚和丙桐等,市场上提供的过氧化钙,其活性氧含量仅大于或等于13.3%,由于溶解度太差,使用效果不佳,已逐渐有被淘汰之势。 3.3.与过硼酸钠(NaBO3·H2O2·nH2O)比较 可溶于酸、碱及甘油中,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PH10~11),水溶液不稳定,极易释放出活性氧。目前市售的过硼酸钠(氧含量15%),其缺点是溶解度小,且溶解速度缓慢,硼元素过量对农作物有危害,且价格较高。 3.4.与过碳酸钠(2Na2CO3·3H2O2)的比较 过碳酸钠是目前无机盐行业,特别是纯碱和洗涤
8、剂生产单位研究开发的热门产品,过碳酸酰胺的活性氧含量明显地高于过碳酸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过碳酸钠高出数倍,水溶液近中性,因而过碳酸酰胺水溶液的稳定性明显优于过碳酸钠,当两者所质量相同时,过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