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ID:15749510

大小:378.6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5

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_第1页
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_第2页
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_第3页
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_第4页
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景音娟1李传海1朱安宁2邹芳1肖永良1曹慧1*收稿日期:2015-10-1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1005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262,41471239)资助SupportedbytheNationalBasicResearchProgramofChina(973Program)(No.2011CB100504)and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s.41371262and41471239)作者简介:景音娟,硕士研究生。

2、†*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曹慧,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E-mail:hcao@njau.edu.cn。作者简介:景音娟(1987–),女,河南邓州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研究。E-mail:2013116065@njau.edu.cn收稿日期:2015-10-12(1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2封丘农田业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免耕和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可持续农业的关键

3、技术,明确其对土壤纤维素降解细菌群落的影响对于土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耕作秸秆还田(WtS)、免耕秸秆还田((WntS))、耕作秸秆不还田((Wt))和免耕秸秆不还田((Wnt))4种处理小区并采集土壤样品,用CMC-Na刚果红培养基对纤维素降解细菌计数,采用PCR-RFLP技术研究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免耕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纤维素降解细菌数量。WtS、WntS、Wt和Wnt4个纤维素降解细菌基因文库中,WntS与Wt(常规耕作)相比,纤维素降解细菌数量增加了149%,OTUs数量

4、分别为23、26、20和19个,秸秆还田加免耕处理多样性指数最高。本文获得的纤维素降解细菌共属于11个属,秸秆还田土壤中Stretomycetaceae、Flavobacterium、Sphingobium相对丰度明显多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免耕处理土壤中,Pseudomonas、Phyllobacterium、Paenibacillus、Promicromonosporaceae、Sphingobacterium相对丰度明显高于耕作处理土壤。纤维素降解细菌在WtS、WntS、Wt和Wnt处理土壤中的OTUs数量分别为23个、26个、20个和19个,纤维素降解细菌Shan

5、non-Wiener指数WntS>WtS>Wnt>Wt。四种处理土壤共有属为Sinorhizobium、Promicromonosporaceae和Microbacteriaceae,而Pseudomonas、Aeromonas、Paenibacillus和Pedobacter仅分布在秸秆还田处理中。纤维素降解细菌分属Proteobacteria、Firmicutes、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门。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四种处理纤维素降解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pH、全磷、有机碳和全钾与免耕处理呈显著正相关性,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有

6、机碳与秸秆还田处理呈显著正相关性。免耕和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中纤维素降解细菌数量及多样性,改变纤维素降解细菌群落结构。关键词免耕;秸秆还田;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多样性;PCR-RFLP分析;冗余分析中图分类号Q938.1文献标识码AEffectsoftillageandstrawmulchingondiversityofcellulose-decomposingbacteriaintidesoilJingYinjuan1,LiChuanhai1,ZhuAnning2,ZouFang1,XiaoYongliang1,CaoHui1*(1CollegeofLifeScienc

7、es/KeyLaboratoryofMicrobiologyEngineeringofAgriculturalEnvironment,MinistryofAgricultur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2StateExperimentalStationforAgro-EcologyinFengqiu,ChineseAcademyofsciences,StateKeyLaboratoryofSoilandSustainable(Instituteof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