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惇书法史讲座稿张恨无整理

黄惇书法史讲座稿张恨无整理

ID:15732780

大小:68.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8-05

黄惇书法史讲座稿张恨无整理_第1页
黄惇书法史讲座稿张恨无整理_第2页
黄惇书法史讲座稿张恨无整理_第3页
黄惇书法史讲座稿张恨无整理_第4页
黄惇书法史讲座稿张恨无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惇书法史讲座稿张恨无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书法史料解读中的微观与宏观黄惇我之所以讲这个题目,是有感于在书法史研究中时常会碰到这类问题,研究者往往囿于微观的材料,却不知这样的材料如何给以上升。通常讲深入,不要留于表面,要做微观的研究,做个案分析,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找寻规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必然要回到宏观上来。做书法研究,离不开史料,第一大类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献史料包括书画著录、史传、文人别集、笔记、谱谍、宗教典籍、地方史志、古籍的检索电子书籍、未出版的古籍、未加以整理的手稿、金石文字史料等,第二类是书法图像史料(墨迹、碑、帖);第三类是口述历史的材料;第四类是考古新发现的材料;第五类是田野调查的材料。我们

2、在做研究时,对材料的宏观解读包括:对于书法史上的重大问题,涉及时代、书风、流派、思潮,对其进行定位、下判断。具体研究一位书家,对书家的整体定位、风格判断、阶段分期,当然也应视为宏观的把握。也就是说,宏观的把握一般都是需要通过综合史料后整体考虑的。对材料的微观解读包括:一条重要的细节史料,可导致问题的重大突破,比如一个卒年、一件作品、一本佚书、一条题跋、一方印章、一个语词,都可能是整个历史发展线索中的一个重要的链接点,如果这个链接点被我们抓住,就有可能解决悬而未决的历史谜团,从而上升到宏观层面,使我们对规律性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宏观的思考如果草率从事,不注意微观的支撑,或对微

3、观史料把握不准、或对书法史料解释有误,都能导致宏观判断的失误。没有微观研究的宏观,是空中楼阁,是在沙滩上建房子,很容易毁于基础的薄弱。当然有些研究者,不懂得在微观中寻找规律,宏观把握,也就只能就事论事了。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的大致关系。在处理材料时的具体要求是:一、在解读书法史料中发现微观问题,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发现问题,一是读前人文献,从中找寻尚未被前人解决的问题。二是开崛新的史料,发现被前人遗忘、忽略的问题。三是解决以往前人没有解决或弄错的老问题。这种寻找和发现,往往是从细节作起的。因此,即便是显学,19仍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下面我以金农为例来谈一谈。金农(1687-1763

4、年),杭州人,扬州八怪之一。活动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原名金司农,三十九岁时更名为金农。我在对金农进行研究时,特别考证了其署“金农”与“金司农”的使用界限,以及印章的使用与搭配情况。发现有三种情形:①、“金司农”签名和“金司农”印章同时出现者,时间在三十九岁前,而此前从无“金农”签名和印章。②、“金农”签名而用“金司农”印章者,时间在三十九岁春天北游之后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③、有“金农”与“寿门”印章者,均出现于三十九岁北游之后。而同时再也未出现过“司农”签名。由此我发现,金农这个名字在三十九岁前是不存在的,那就可以确定金农本名金司农,不是号也不是

5、字。微观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不放过细节,作品上的签名、钤印即是如此,我们的研究甚至可以细到将有纪年的作品上的签名和钤印,逐年排列。从所举例的作品可知:雍正二年秋九月,38岁的金农已决定北游,因为此前他已接受山西泽州陈幼安的邀请。金农视此次北游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壮举。经过数月准备,到次年三月才离开扬州。他先赴北京,九月再赴山西。北游共历四载馀,到雍正八年是才南归扬州。从39岁前金司农的署款及其款印可证实:1、三十九岁前落款都为“金司农”。2、款印有:“金司农”、“寿田”、“江湖听雨翁”。3、闲印有:“金氏冬心斋印”、“与林处士同邑”。那么,我们会有疑问,金司农何时更名为金农?我

6、们来看金农的一件作品,《王彪之井赋轴》,作于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首春,时金农39岁。创作时间为金农北游前夕,距前介绍的雍正二年九月的两个册子,仅隔三个月。这是我们现今所能看到署款为“农”的第一张作品。但是其上仍然用“金司农印”。在金农研究中,我既然发现了改名的问题,我还要追下去,打破沙锅问到底。“金司农”为何更名为“金农”?改名前后的书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了解金农书法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如何对金农一生的各体书法作品作出分期,以及金农书法在前碑派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那些?因此,这样的追问就使微观的发现向宏观的方向提升。对上述疑问,我们可有如下解释:作为初名的“司农”

7、,为其父母或老师所起,是一种功名利禄的寄托。金农将“司农”改为“农”,由封建时代管理农业的最高官员,理想中的人上人,一下子变成为最底层的“农”夫。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饱学之士的金农当然不会不知。考察其原因,与金农三十九岁前的境遇有关:1、三十岁时金19农父亲去世,因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2、他曾跟随二载的老师何焯(义门)失势,使其深感前途未卜。3、三十岁前后大病一场,生活艰辛。4、三十五岁起金农赴扬州,以卖诗文、书法为生计。“司农”之梦破灭,他却天天要写着这样一个名字。从他这一时期所用闲章看,如“江湖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