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 教案1@北师大版

雷雨前 教案1@北师大版

ID:15692737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4

雷雨前 教案1@北师大版_第1页
雷雨前 教案1@北师大版_第2页
雷雨前 教案1@北师大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雷雨前 教案1@北师大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雷雨前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雷雨前》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茅盾,从个人感觉出发,以自己最为熟悉的中国江南小城为背景,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

2、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2.设计意图: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1)人本原则:力求突出“因学而教”的特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3)开放原则:在掌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1.知识与能力: 

3、(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2)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2)借助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深化象征手法的理解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朗读法:

4、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通过范读、指读、齐读、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感悟作者呼唤革命风暴到来,渴望新世界来临的火热激情。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背景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和时代背景之中去,思想产生共鸣,理解文章主旨。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采用小组擂台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五、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

5、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听读、自由朗读和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六、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五大块组成:第一块:导入新课。运用猜谜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进入学习氛围。第二块:诵读。⒈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天气特征,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小

6、组合作赏析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妥帖。第三块:理解象征含义。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的象征含义,揭示文章主旨。第四块:拓展延伸。在学生了解象征手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将人们赋予蜡烛、向日葵、梅花等事物特定的象征意义,以说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五块:作业设计。仿照范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象征手法,学写一首小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