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

ID:15657347

大小:4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4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_第1页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_第2页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_第3页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_第4页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解析我们知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新困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困惑的“干扰”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由此表现出诸多相应的误区。今天,我们就立足于语文学科,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典型的现象来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四个误区:“人文性质”的偏解、“多元阅读”的误解、“语言实践”的浅解和“教学对话”的曲解。一、误区之一:对“人文性质”的偏解首先,请大家看看两个教学片段:片段1:课堂现象《菜园里》师:今天咱们的课文中有许多的生字,我们都要把它们记住。(出示生字,并指导方法)师:指着生字“萝”:“萝”是上下结构

2、,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罗”,萝萝萝,萝卜的萝。生:按老师的方法将上述内容重复一遍师:(指着另一个生字)下面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纷纷举手,按老师的办法将生字分解,琅琅上口地念)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说一遍生:(齐说)(接下来,教师用相同的办法顺利地教完了生字)片段2:师:(指着图片旁的“萝”问):同学们,你们谁有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宝宝,与它交个朋友?(生沉思后纷纷举手)生1:“萝”字上面的草字头就像萝卜缨,中间那个“四”就是萝卜,下面那个尖尖的东西就像萝卜根往下垂生2:萝卜是蔬菜,所以有顶草头帽,下面那个字我知道也念“luo”,像萝卜宝宝的家,这个字我去外婆家看见

3、过,因为外婆住的那个村子就叫“罗村”生3:……(一时间课堂上小手如林,孩子们有的想象,有的联系生活经验,生成了一个个个性化的方法。)看了这两个片段,我想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觉得片段2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同样一个内容,同样一个目的,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前者仅把语文当成了工具,后者则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前者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就是: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把握有所偏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本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所谓的所谓“人文性”,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

4、冶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所谓“工具性”,不难理解,你要跟别人交流,你就要说话,或者写话,语文成了表达你思想的工具。以往的教学大纲或者忽略了人文性,强调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双基”);或者忽略了工具性,几乎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明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文化的熏染、价值观的导向等。语文学科的这种重新定位,其实背后走过的是一段艰难的历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借鉴前苏联的“红领

5、巾”教学模式,使得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像个思品课,这是过度地彰显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语文课一直陷于字词句段分析,最后总结出中心思想的泥沼。直至九十年代,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其出发点是为了把语文课从“重思想教育”的边缘拉回到“工具性”上来,结果却又导致了诸多教师又走向另一种极端,即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种“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反思这一过程,不难发现,语文学科在处理“文”(形式:语言规律、表达方法)与“道”(内容)上始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基于这种背景,本次新课改指出语文课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需要我们用整合的思维

6、来加以理解和操作,即在“人文”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即母语教学,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更改的一个事实。著名的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就曾冷静地分析:小学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学“道”,而是学“文”。我们无法想象学生能仅凭借自己生活中学到的一些说话习惯就能自然掌握了布局谋篇的方法。时下最流行的一种说法莫过于“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所以我们的很多老师就把孩子当成了“无师自通”的天才,课上不加学法指导,不断让孩子说,让孩子读,希望仅靠他们的能力学懂课文,学好语文,殊不知,“游泳”还需要教师点拨,不是站进水中就会的。在上述的这个大前提下再来理解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7、统一”,思维无疑会相对清晰甚至“单纯”起来,即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工具性,而在实现的过程中则需要提倡人文精神(反对死记硬背)。至于语文学科中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落实显然可纳入到“知识”的范畴来加以认识与具体操作。因而“工具”是人文的“工具”,“过程”是人文的“过程”,“方法”是人文的“方法”。二、误区之二:对“多元阅读”的误解课堂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出现以下情景:师:潮越来越近(播放课件)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众说纷纭)其中一生:潮来了就像日本鬼子扫荡师:(一愣)日本鬼子扫荡是这样的吗?生:(理直气壮)刚才放出来看到很多人飞快的逃跑,而且电视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