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

ID:15642557

大小:143.94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8-08-04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_第1页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_第2页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_第3页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_第4页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小晴《小楷技法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楷技法指南目录1小楷的用笔第1节执笔与运腕的特点第2节小楷发笔法第3节小楷收笔法第4节小楷转换法第5节小楷基本点画的写法第6节小楷用笔的质感第7节小楷用笔的韵律2小楷的结构3小楷的章法布局4小楷的笔势和体势5小楷的意趣6小楷的创作方法7小楷源流简介8小楷的用笔第1节执笔与运腕的特点要写好小楷,执笔与运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郑子经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尽管总的执法上与写行书及大楷并无很大的出入,但小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书写小楷时,在执笔和运腕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是基本大法所谓“

2、指实”即为擫、压、钩、格、抵的五指执笔法。擫以大指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上方,力量朝右上方,要斜一点。压用食指上节端压住笔管外方,力量与大指相对。钩用中指上节靠近横纹处,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力量朝右下方。格用无名指爪肉相接处紧贴笔管,力量与中指相对。抵用小指紧贴无名指下端,藉以增加无名指的指力。由于五指的合理分布,力量由四面聚集笔管,一枝笔就坚实稳定地执在手中。书写小楷,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拔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善于骑马的人,当

3、以足尖踏马蹬,浅则易出入,有的人认为拔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拔灯心,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认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状如马蹬(即凤眼执笔法),这三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指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书写小楷,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赵宧光《寒山帚谈》中说:“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这确为心得之语,笔力要透过肩、肘、腕、指贯注到笔尖,各关节部分的肌肉都不宜紧张用力,执得太紧则力止于管,腕部紧张则力止于腕,

4、纵有臂力,亦不能贯注于笔尖,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必须欲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书写小楷时,若执笔太深(即执管在食、中指中节处),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书写小楷时,执笔又不宜过高,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唐韦荣宗说:“真书小密,执宜近头。”赵宧光《寒山帚谈》也说:“真书宜稳重,故执笔去笔头一寸或一寸二分。”如写小楷时执笔太高,则画势虚浮,而无实力,况小楷以端重沉着为主,执笔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笔力。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

5、,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书写小楷,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特别是书写以方笔侧锋为主的小楷时,在发笔时,握管不宜正中直下,当使笔管向右后下方微微倾斜,以侧取势,则内无阻遏,自当流畅,往往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吾更谓执笔如枪法,左右前后,偏锋正锋,必随势转之,一气贯注,操纵在心,时亦微

6、带侧意,运掉更灵。”这段话很值得我们回味的,若拘泥以中锋为定法,一味持之以正,则势必不能达到圆活自然的变化。总之,执笔之法,但取适意,不可好奇,这样才能使笔力行到充分的发挥。(二)指死腕活是写小楷的基本运腕方法书写小楷,手腕要松动灵活,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从腕中来,则点画自然沉劲而不飘浮

7、。指死腕活谓运笔时,当指随腕动,心中但知有腕而不知有指,当以腕运,不可但以指头挑剔。宋曹《书法约言》中说:“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运腕方法,只有用笔圆熟,才能达到心手相忘,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指死不是指手指僵死不动,腕活则指随腕动,指亦能活。姚孟起《字学忆参》中谓:“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相传清代书家刘墉作小楷时,常捻转笔杆,此为别法,虽可参考,初学者仍当以运腕为主。坐作小楷,力在于指腕之间,不必一定要高悬手腕,因为小楷每字亦只有二三分见方,笔势有限,另一方面,小楷沉着

8、端重,用笔精致细到,要悬肘作小楷,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很难于控制和驾驭,故初学小楷,不宜高悬手腕,晋以前人作小楷时常席地而坐,无所凭藉,悬腕书之,笔力十分可观。故前人主张作小楷亦当悬腕。如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中说:“使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