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637076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4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基础理论培训一、按生理功能,脏腑可分为哪几类?1.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五脏是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作用。3.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二、人体经络穴位由哪些部分组成?人体经络穴位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
2、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三、何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
3、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四、何谓六气、六淫?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一般不会导致发病。此六种因素在身体内外的太过与不及称为“六淫”,能导致身体发病。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4、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五、中医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的基本内容:治疗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急缓,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治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治疗大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六、阴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1.阴虚,同阳虚相对。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
5、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2.阳虚,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七、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脾气虚弱,以心悸,神疲,食少,腹胀,便溏,舌淡嫩,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心脾两虚证的治疗以补益心脾为大法,可选用归脾汤。但若以气虚为主,则病变多偏于脾虚
6、,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术散等;若以血虚为主,病变多偏于心虚,治宜补养心血,方选养心汤、补心丹等。八、淋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各类淋证临床上有何特征?1.以小便频繁而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便不利,或小腹急痛,以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此病多因嗜酒过度,或多食肥甘食品,造成湿热,或情绪不好,郁怒伤肝所致。还有其他原因导致。2.淋证分类:膀胱湿热型: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混浊而短小,或有砂石,或尿血,发热,或兼恶寒,口干口苦,腰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小肠实热型:小便涩痛,尿黄赤,或血尿,心烦
7、,不寐,面赤口疮。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肝气郁滞型:小便涩滞,频急,少腹满痛。舌质带青,脉弦。肝胆郁热型:小便频急赤热涩痛,小腹痛,腰痛,寒热往来,心烦欲呕,不思饮食。舌边红,苔黄厚,脉弦数。脾虚湿阻型:小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淡白,倦怠乏力,纳减,大便时溏。舌质淡白胖嫩或有齿印,苔白,脉虚细无力。阳虚湿浊型:小便混浊如脂,涩痛不甚,日久不愈;眩晕,神疲乏力,纳减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白或紫而胖嫩,苔白,脉沉细弱。阴虚湿浊型:尿频而短,或浊如米泔,小便涩痛;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
8、,低热,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九、临床上如何辩证治疗黄疸中的阳黄病人?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阳黄:属于热证,实证,黄色鲜明,如橘皮。发病急,病程较短,常伴有发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濡数。阳黄辩证治法: 1、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黄色,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惶恐,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法清利湿热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头重身困,胸腔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