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模仿赶超到独立创新——中国科研教育体制的差距,问题、改革和前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模仿赶超到独立创新——中国科研教育体制的差距,问题、改革和前景从模仿赶超到独立创新中国科研教育体制的差距,问题,改革和前景,一_一'1002年4月11—13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两院院长及院士,科学技术界的元老和新进等共聚一堂,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教训和前景.北京大学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应邀于4月13日下午作了题为"从李约瑟问题的研究经历看中西科技体制和学风的差距"大会发言.下面是他的发言内容摘要.我是受华罗庚先生1962年到上海格致中学动员,考入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的.1968年科大毕业后分到
2、成昆铁路当了5年铁路工人,然后由恩师严济慈先生推荐,调到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5年.1981年起师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教授.1984年以来,在经济混沌,经济复杂性和经济物理的研究上,从事前沿和开拓性的研究.1999年起,我同时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每年春夏来北大工作半年至今.我对经济的兴趣产生于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索.文化革命中我调查过工厂和农村.我发现当时中国农村,企业和科研机构效率低下的共同原因,从科学史的角度而言非常简单:因为缺乏劳动分工,所以没有规模效应.奇怪的是亚当?斯密,马克思和列宁都十分重视劳动分工和科学技术,为什么中国的
3、传统政策始终抑制劳动分工呢?我的问题就从这里开始.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一个引入深思的问题:为何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产生在西欧而非中国,印度,和其他文明?李约瑟的问题把我的观察从中国的现状拉升到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引起我注意战争规律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当时我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历代帝王的保权之策都是重农抑商,而西方王权的扩张之道却在航海重商?我尤其不明白,为何西方的香料贸易会导致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这些问题的化解有两条线索:一是我在1973年读到普里高津1972年末在美国"今日物理"杂志上的专题论文:<演化的热力学》,方知系统开放是结构演化的前提,所以研究
4、中国社会停滞的症结在于寻找中国闭关自守的经济原因.二是我读到汤普逊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方明白西方贸易的香料是作腌肉而非化妆之用,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西欧和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差别.西欧是牧农混合经济,而中国是单一农耕经济.生态差别导致社会演化的不同路线.197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当研究生的时候,我对中国社会的看法在学术界难以讨论,却受到从事改革的领导部1,]的重视.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在包产到户口陈平政策的试验.最初怀疑包产到户的主要考虑,不是生态环境,而是减少兵源.打破"以粮为纲"的政策限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劳动分工,涉及到调整中国的战略思想.当时我的文章"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
5、长期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在党内领导的重视下,破格于1979年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加编者按同时发表,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在学术界却几无出路.不少科学院和科大的老师朋友都认为我是不务正业的"杂家",力劝我及早回头.虽然社会科学年轻人的民间反应强烈,社会科学界的正规刊物却几无反应.倒是美国汉学界的权威和中青年学者对我文章的反应十分迅速,立即来信甚至亲到合肥来和我讨论.美国几家名校邀请我到国外继续研究.我到美国作物理研究生的第二年,即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等几个主要的中国研究中心之邀,去报告和讨论我的工作,并引起热烈反响.他们
6、介绍西方和我的工作有关的研究,包括法国历史学的年鉴学派,美国人类学的文化唯物主义学派,社会学的世界系统学派,都从七十年代起,在生产力之下引入生态,技术的基础层面,在生产关系之上引入多文明中心相互作用的世界系统的观点,来推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解释更广泛的历史文化现象.他们的学摧毁全球市场,连过去半个世纪辛苦建立的国际贸易及合作都有可能不保.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西方世界的人民获得最高的生活水准.经济利益和福祉因为市场经济而急遽扩大.没有一个国家想要放弃市场,断绝对外贸易,或是像"勒德派"一样去疯狂反对一切科技.但是,当革命可能革到自己头上时,反对全球化的浪潮便宣告出现.这在美国的中产阶级
7、中已相当明显.在那里,人们高呼抗议口号,警告任由市场一意孤行,战后的资本主义带来的福祉可能销蚀殆尽;就连热心拥护全球化的人都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身受全球化之害的人会远多于享受其益处的人,由此导致社会分裂,"少数的知识员工以及其他广大民众之间,会出现新的阶级斗争"(管理大师德鲁克)而1996年参加总统候选的布坎南则干脆提出"把世界停下来,我要下车"的蛊惑人心的口号,并得到民众的欢呼.历史车轮究竟驶向何处,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