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

ID:15586105

大小:4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研究作者:周荣义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概述问题意识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外在表现?作为一神心理现象,它的形成机制又是怎样的?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些问题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一)问题意识的内涵时至今日,何谓“问题意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己找到的参考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两个,其一是姚本先先生在其1995年发表于《教育研究》杂志上的《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所下的定义:“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

2、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中怀疑、因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作者将“问题意识”界定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而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任何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思维的具体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表现在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上,也表

3、现在对问题的理解上。朱智贤、林宗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六页显然,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就其外延而言要比问题意识的外延宽泛得多,仅用思维的问题性品质来界定问题意识,并不足以揭示问题意识的独特内涵。因此,尽管作者对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助于人们理解问题意识,但没有从根本上揭示“问题意识”的本质特征。12其二是俞国良、候瑞鹤于2003年在《复旦教有论坛》上发表的《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一文中所提出的定义。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问题意识至少包含三

4、层涵义:是一种问题性的思维品质,休现了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意识到的认知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用己有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时,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索的状态;是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调整、评估能力,表现出个体的反思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定义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揭示了作者对问题意识理解。除了和前面的定义一样,认为问题意识体现了思维的问题性品质外,还更进一步阐述了问题意识产生的心理机制。但问题意识究竟是一种心理品质还是一种心理状态,作者也没有说清楚,因此也没有准

5、确揭示出问题意识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定义中,研究者都认为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应对的困难情境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事实上“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应对的困难情境”是一个包容范围很广的说法:既可以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问题——问题情境意义明确,问题的条件、目标都清楚明了,只是限于自身知识经验的不足而难以找到解决的路径,个体由此陷于困难境地;也可以是面对一个意义尚不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都还需要个体深入思考才能确定的情境,既要确定问题所在又要找寻解决的方法,个体由此陷于困难境地;显然,前者的闲境来源

6、于问题解决方法的匮乏,而后者的困境首先来源于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说问题首先是问题本身。面对的困境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状态自然有所不同。根据人们在使用“问题意识”这一概念时的情境来看,主要是针对“善于解决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言的,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其强调的重点。据此,结合既有的两种定义,本文将“问题意识”界定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面对意义不明确的问题情境时,对其中所包含的问题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对此定义有几点需要进一步说明:12首先,

7、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其次,问题意识包含有个体面对意义不明确的问题情境时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及行为准备三组因素。再次,问题意识既体现者个体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也体现着个体认识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最后,问题意识作为一个种心理状态,在个体活动中的表现存在个体差异。不仅有文化、阶层、地域的差异,而且有性别、年龄等等的差异。(二)问题意识的心理机制问题意识的形成既和个体的认识活动有关,也受到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和特征的影响。发现问题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认识过程,对此我们可以借用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来进行说

8、明。当个体面对一个新情境时,首先总是力图将新的情境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成功,则同化过程实现,此时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情境;如果失败,则个体必须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境,顺应过程出现。顺应过程的出现意味着个体难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所面对的新情境,个体遭遇到了一种不确定的、纷乱的、令人感到迷惑和困难的情境,这时问题出现,个体经过对情境的进一步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