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64218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4
《中西失蜡法之同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失蜡法之同异2012-08-17失蜡法是早期金属文明的一大创造,在东西方冶金史上都据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铸造技术的演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古文明约于公元前第三千纪中期或更早些时候,已使用失蜡法铸造饰物和小型器件。中国的失蜡法较为后起。现已确认的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技艺在公元前6世纪的楚文化地区已较为成熟。它的起始当远在此之前,作为其先河的焚失法,至迟可上溯到商代中期。中西失蜡法的工艺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用蜡为模”,敷以浆状造型材料(面料)和背料,构成无分型面的整体铸型,加热化蜡形
2、成空腔后,高温烧烤成范,注入金属液,即可得到成形铸件。中西失蜡法最大也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所用蜡料的制备方法与蜡模的制作技法,由此还影响到工艺流程乃至铸件的艺术风格。3中国的传统蜡料由蜂蜡(或虫白蜡、石蜡)、松香和植物油(或牛油、羊油),根据气候状况按不同配比组成。制备时,在加热的容器中依次放入蜡、松香和油料,边融化边搅和成糊状;稍冷后取出,经反复拉拔成为合用之蜡料。这一工艺措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盖由固态分散相和液态分散介质组成的多相系统,在成分一定时,其可塑性取决定于固态相与液态相的弥散度和分布的均匀性。
3、通过机械的反复拉拔,固态的蜡与液态的松香、油料充分混合,色泽由深黄变为浅黄,成为塑性极好的蜡料,可以随意拧扭、弯曲、在压力下擀成片状、捏成梗状、搓成条状。塑性如此良好的蜡料,给予铸师以很大的操作自由度、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或手捏成形(“捏蜡”一词即由此而来),或用“拨子”拨塑成形(习称“拨蜡”),或用木质模板将蜡压制成形(“剥蜡”)。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失蜡法的蜡模制作是使用经特殊手法加工的蜡料在固态下制作成形的。中国古代曾否以液态、半液态蜡料藉浇注、搪制、刷制等技法制作蜡模,迄未见实证,有可能是在近代从西方
4、传入的。以已知先秦失蜡铸件中铸作年代最早(约公元前576~547年)的楚王盂盖部纽形饰为例。这一饰件系在直径11.8厘米,高2厘米的窄小空间,由内外3个铜环和交叉穿插其间的32条铜梗联结成形。其外缘分作2层,上层由铜梗以类似编织的方式组成24条花边,下层由24个花辫状单元构成铜环,与花边相对应。铜梗顶部饰有8种32个兽头。所有铜梗的截面均呈不规则的扁圆形,直径约33毫米,背有凹槽,明显地具有手工捏塑成模再翻铸成铜件的特征。整个纽形饰包括环与梗之间、梗与梗之间,梗与兽头之间,绝无铸接、锻接或焊接的痕迹。该时期的
5、蜡料配制与成形技法固难以详考,但从纽形饰细部所呈现的工艺特征和制作迹象来推断,非失蜡法殆无以成就。和浙川铜禁、曾侯乙尊盘相比较,这一器件呈现一定的原始性,属于较早时期中国式样的失蜡铸件,所用蜡料与技法和后世捏蜡法、拨蜡法是同源和一脉相承的。西方的失蜡法系用蜡和松香配制蜡料,为改善塑性须加入少量动植物油。蜡模是用液态或半液态的蜡料以浇注、搪制或刷制的技法成形,也有将蜡压成片状贴附于模具内面的,细部修饰则多借助雕刻加工。多年来,笔者查检有关文献并向多位专家求教,尚未发现西方古代有类似中国的传统蜡料与捏、拨、剥等蜡
6、模制作技法。纵观5000年的世界铸造史,从范铸法演进到失蜡法是其技术发展的通例。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和西方的失蜡法虽使用不同的蜡料和制作技法,但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满足了各自的社会需求。《易·系辞下》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文化多样性的魅力及其价值,就是在这一殊途同归的总体格局中得以充分显现的。明了中国传统蜡料的制备与使用、明了中西失蜡法的同与异,是研讨中国失蜡法诸问题之一基础。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