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

ID:15530057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3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_第1页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_第2页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_第3页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_第4页
资源描述: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基本知识中国史籍关于“日本”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国史籍自《宋史》改《倭人传》为《日本传》日本行政区域曾由“五畿七道”构成,至幕末·维新期有第八道:北海道。“日之丸”最初是萨摩藩商船标志,后成为日本标志,1999年成为日本法定意义上的国旗。日本“国家三要素”的形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以历代天皇为序的两本经典。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神世七代”第七代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创造”了日本,生育了现代日本人的祖先天照大神。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降临人间后繁衍后代,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

2、其曾孙。科学研究证明,“日本”成为“列岛”,大约在一万多年前。日本人由东南亚人和东北亚人构成,是“二重结构”。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是日本的土器时代。在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水稻。“邪马台国”(大和国)有“九州说”和“畿内说”两种观点。古代天皇制阶段,天皇有三大权力:赐姓,叙位,颁布诏敕。武士道武士自8世纪“初现”,10世纪正式诞生。“武士道”分成三个阶段:1)镰仓幕府时代作为12世纪封建社会产物的封建武士道。2)江户幕府时代以幕藩体制为背景的儒学武士道。3)明治时代以“忠君”为核心的新武士道。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圣经”。佛教佛

3、教发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现印度东北部恒河流域,“释尊入寂”后,由其弟子传布。佛教有三大流派:南传佛教(小乘),北传佛教(大乘),藏传佛教。日本属北传佛教。原始佛教“四大观念”:(一)“诸法”,即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空间的世界(二)“空”(空性),即世界万物不存在恒常不变的实体;(三)“实相”,即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具有作为其本质的真实形态,这种形态就是“空”;(四)“佛性”,即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的“佛的潜在本性。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8苦)集谛:苦从何来?灭谛: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4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

4、海,到达幸福的彼岸。佛教在6世纪中(大和时代)传入日本。日本佛教宗派按其形成顺序分为三大部分:“奈良系佛教”(通称“南都六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平安系佛教”:天台宗、真言宗;“镰仓系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一向宗)、禅宗、时宗、日莲宗。其中“日莲宗”是唯一由日本人自己创建的宗派。“天台属于官家,真言属于公卿,禅宗属于武士,净土属于平民。”此言虽然偏颇,但反映了佛教各宗派信徒的分布情况。神道神道(教)最初是一种原始宗教,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体系和结构。日本的神道信仰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祭拜神

5、灵化的万物。公元5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日本人创造了“神道”一词,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与外国传入的蕃神。“神道”一词初见于《日本书纪》:天皇信佛法,尊神道。“鸟居”是一种木制的门型牌坊,是神道的标志。走过鸟居就是进入了神界。神社的拜殿里没有祭拜的对象,既没有神像,也没有牌位。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日本现共有约8.2万个神社。神道是不断变迁、充实、完善的。除了自身的传统,曾在不同时期接受了道教、佛教、儒学、天主教、国学、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法

6、西斯主义等等思想的影响。近代神道以神国、神皇思想为基础,是为近代天皇制服务的国家神道。盟军占领日本后,盟军总司令部(GHQ)发布《神道指令》,停止国家神道活动。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20条规定“政教分离”。“神佛习合”是颇能体现日本文化特征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神是混沌的存在,需要获得佛的拯救。第二,神守护佛教,即有所谓“护法神”。第三,在佛教影响下形成“御灵信仰”。第四,神是佛为了拯救众生而改变姿态的一种显现,即“本地垂迹”。儒教和律令制国家的演变儒教一词初见于《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汉代末年,儒者蔡邕正式使用作为

7、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的术士。《说文解字》:“儒,术士之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是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4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的“周孔之道”(汉学);后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宋学)。中国儒教的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将博爱精神视为社会义务和要求。“仁”相对于外在显示和外在约束的“礼”,是一种心理要求和基准。儒教传入日本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285年百济五经博士王仁将《论

8、语》带入日本。第二阶段,公元604年圣德太子改革,包括:(一)制定“冠位十二阶”,将官员分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