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28998
大小:4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3
《古村文化与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村文化与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古村资源,传承民间文化,并加强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推进综合实践课的多元化发展。2、具体目标:1、走进古村,探秘古井文化、古宅文化、古街文化、古树文化的渊源。2、搜集井塘古村的奇闻轶事,探寻明朝衡王招婿的历史文化。3、传承古村旅游文化、人文文化的内涵。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
2、究问题的初步能力。(二)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实施而言,也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从我校师生在以往开展这一活动的的实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环节:1、确定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在相当程度上,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内容,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主题的确定主要是从井塘古村的发现开始,引导学生走进古村
3、,从古井、古桥、古街、古屋、古树、古村的旅游开发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2、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保证,通过活动方案的制定,明确目标,使活动有连续性,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方案的制定,要经历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和全班论证完善的环节。3、组织实施活动:活动方案制定后,活动就进入实际意义上的实施阶段,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原则,在这一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4、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尝试着以综合实践课为依托,结合学生生活与古村文化、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从不同学科、自然社会、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能适宜学生认知水平的语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青州的名胜古迹、博物馆、文物馆,参观社区的农贸市场、养殖场、种植基地等。通过报告会、演讲会、手抄报、戏剧表演等形式,延伸、提升知识资源。具体做法是: 1、发掘资源 (1)查阅资料:组织学生查阅井塘古村资料,查
5、检出有关古村的地域人文、文化习俗等史料。可以查检的资料有《青州名胜》、《青州现象》、《井塘村誌》等。如学生查阅到关于井塘村名的来历: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坐落于青州西南15公里处。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考证,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学生从《井塘村誌》井塘古村现有衡王宜宾古宅一处,古井、古桥、古庙、古街为明代建筑,村内以古槐、皂角树、朴树等古树十余棵,以张家大院、孙家大院、吴家大院为代表的古院落120余处,古街近千米。古村落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
6、,专家认定井塘古村为全省(或北方)少有的村落,堪称古今奇观。还有的学生查阅到了古村的三大姓氏介绍:井塘吴氏是明朝景泰二年从河北省冀州府枣强县奉王命拨迁而来到观音沟吴井。历二世迁住井塘。来时就有屋框子,伐木做檩,结草为庐,繁衍生息已有六百年历史。井塘孙氏是明朝从山西省西峻迁到临朐天井村,在明末因事实所迫而迁井塘定居。井塘张氏,祖籍钱塘,元朝迁临朐张家庄,明末迁王坟镇涝洼村,清初迁来井塘一枝,定居至今。(2)走访调查:组织学生社会调查访问,或实地考察收集材料。如学生实地参观时收集到关于村中古民的遗物,有石舂臼三个,是当时加工粮食用的,至
7、今保留完整。学生还发现了古桥、古塘的历史渊源。古塘位于古桥东边。雨季来临,清泉涌出,为古民饮水之处。形不规则,是用锤子钻头打凿而成。古桥是明朝遗物,横跨村东溪上,北曰兴龙桥,南曰仪凤桥,式样相同。有建桥碑二块,可惜大部分文字被磨平。原立于关帝庙前,文革时期移至溪东小方池上,砌池而用,至今仍存兴龙桥存康熙年间,古历七月二十三下涝雨冲毁,后改为二块大长石铺就,民曰小桥。仪凤桥保存原样,是一座圈门形的石拱桥,用长条石砌成,两边各有栏板三块,栏柱五块,长方形四棱长条夹在栏板中间和两头,起固定栏板和装饰作用,更使行人安全。(3)咨询聆听:组织
8、学生走访村镇中的老人等知情人士,了解家乡的古老传说和奇闻逸事。探寻得知古井的历史及药用价值:古井建于明代前期,至今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深三丈六尺,石井筒。井底有泉眼,大旱之年有十八个村来取水,从未干涸。记得有大旱,下井刮水,在泉眼处掏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