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09992
大小:4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3
《中医治狂犬病的方法 转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治狂犬病的方法转载 《医学衷中参西录》: 又无锡友人周小农,曾登《山西医学杂志》,论治疯犬咬伤之方。谓岁己丑,象邑多疯犬,遭其害者治多无效。适有耕牛亦遭此患而毙,剖其腹,有血块大如斗,黧紫,搅之蠕蠕然动,一方惊传异事。有张君者,晓医理,闻之悟曰:“仲景云,‘瘀热在里,其人发狂’。又云,‘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下血狂乃愈’。今犯此证者,大抵如狂如癫,得非淤血为之乎?不然,牛腹中何以有此怪物矣。”于斯用仲景下瘀血汤治之,不论证之轻重,毒之发与未发,莫不应手而愈。转以告人,百不失一。其所用之方,将古时分量折为今时分量,而略有变通。
2、 方用大黄三钱,桃仁七粒,地鳖虫去足炒七个,共为细末,加蜂蜜三钱,用酒一茶碗煎至七分,连渣服之。如不能饮酒者,水酒各半煎服亦可。服后二便当下恶浊之物,日进一剂,迨二便如常,又宜再服两剂。总要大小便无纤毫恶浊为度。服此药者,但忌房事数日,其余则一概不忌。若治小儿,药剂减半。妊妇亦可放胆服之,切莫计较。 以下摘自《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黄道六医案:1956年8月,余在某某县人民医院搞中医药治疗“乙脑”试点,该县某区转来一狂犬病人,不能见水,喝水时要用毛巾遮目,方可饮下,病情十分严重。院领导召集全院医务人员会议,并邀余参加,讨论治疗
3、方案。西医称狂犬疫苗早已用过,效果不显,别无良法。征询余之意见,爰书《金匮》下瘀血汤方,嘱即配服,翌日晨,果下恶物甚多,,怕水尚未尽除,嘱继续配服原方,恶物下尽,病益霍然。下瘀血汤配置和服用方法如下: 处方:生大黄9克桃仁7粒(去皮尖),地鳖虫7只(活去足,酒醉死)。 配置和服法:上3味共研细末,加白蜜9克,陈酒一碗,煎至七分,连渣服之。如不能饮酒者,用水对和,小儿减半,孕妇不忌。空腹服此药后,别设粪桶一只,以验大小便,大便必有恶物如鱼肠猪肝色者,小便如苏木汁者,如此数次后,大小便如常。不拘剂数,要服至大小便无恶物为度,不可中止,
4、如留有余毒,则有再发之虞。如服后大小便正常而无恶物者,非狂犬病也。愈后不禁忌。余用本方治疗狂犬病多例,屡试屡验。狂犬病中医如何辨证分析 网上搜索狂犬病定义原文【西医的标准】: 1在狂犬病的早期,病人多有低热、头痛、全身发懒、恶心、烦躁、恐惧不安等症状—— 2接着,病人对声音、光线或风之类的刺激变得异常敏感,稍受刺激立即感觉咽喉部发紧—— 3被病兽咬伤的伤口周围,也有麻木、痒痛的异常感觉,手脚四肢仿佛有蚂蚁在爬—— 4两三天以后,病情进入兴奋期。病人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遇到声音、光线、风等,都会
5、出现咽喉部的肌肉严重痉挛——4 5病人虽然非常渴却不敢喝水,喝了水也无法下咽,甚至听到流水的声音或者别人说到水,也会出现咽喉痉挛—— 6严重的时候,病人还有全身疼痛性抽搐,导致呼吸困难—— 7狂犬病的病人,神志大多数清醒;但是,也有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说胡话—— 8兴奋期约有两三天后,病人变得安静下来,但是,随之出现全身瘫痪,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都会出现衰竭,迅速陷入昏迷,十几个小时以后,就会死亡—— 9狂犬病的病程,一般不超过6天—— 10极度恐惧,怕水、怕风、怕声、怕光——林彪也有这样的突出症状的【提示:林彪中弹后出现
6、这样的症状中弹位置:心包】——附录在此的意义在于:突破“狂犬病”这个局限诱因定义凸显其病证本质 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医对狂犬病缺乏详细的辩症,在现有的中医书籍中,基本上都找不到对此病有系统性的辩症论治,到底狂犬病的病毒,在中医的辩症中属于什么性质的邪毒呢?在病症的变化过程中,又有哪些性质的邪气参与了呢?缺少辩症论述,这才是问题的重点与难点。 资料一: 逐瘛汤治疗狂犬病 南充地区华云铁厂卫生所唐明藻逐瘛汤为道家所创(房氏三人)。 笔者使用此方治疗狂犬病,经30年来的观察,疗效甚好,特介
7、绍如下 逐瘛汤方药组成: 麻黄15克二乌各6克细辛4克荆芥10克防风15克连翘12克薄荷10克白芷10克 蒙花12克夏枯草18克银花15克僵蚕10克全虫10克蝉退10克红娘10克甘草6克 棕树根60克白酒200毫升。水煎服,一日一剂,可连服三剂。服药后避风,使其出汗,出汗越多,疗效就越好。 疗效说明: 56年4月,有一天中和镇逢场,赶场的人甚多,突然有一狂犬直奔而来,一连咬伤50多人,中和卫生部门将这50多人采取集中治疗,共分两个组,第一组20多人,用狂犬疫苗注射,第二组20多人用逐瘛汤内服治疗,两组疗效对比:第一组在
8、治疗的三周,有一人狂犬病发作;第二组无一人发生狂犬病。$BFPG 以上《资料一》全文摘自1983年的《四川中医》第6期第25页 中国中医药论坛--中国中医药论坛 资料二: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