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

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

ID:15501784

大小:61.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03

上传者:U-10017
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_第1页
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_第2页
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_第3页
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_第4页
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论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引言在我国的文学研究史上,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占了相当大的席位,而对各大文人学士的研究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深入和全面。宋朝是我国词坛百花盛开的一个时代。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形式的一大代表,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兼具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北宋时期,词成为了文人学士最喜爱的一种文体,闺怨离愁之词非常流行,且那些作品多为男性词人所作。词中所表达的女性情感也多是由他们代女主人公而言的,是由男性改造过的女性情感,其真实性和生动性都有待加强。这与女性在当时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封建时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一直居于客体地位,一切以男性的需求为主导,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甚至连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柳永与李清照是宋朝词坛很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二人同属婉约派,与当时的众多词人不同,柳永和李清照开辟了词的新路径,开始从另一角度对女性进行研究、分析,比起其他词人,他们更注重女性本身的情感,倾听她们内心的声音。两人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当时的柳永并不被社会认同,文人士大夫瞧不起他词中的烟花之地和烟花女子,不愿承认他的才情。然而透过他的人生经历,我们便能理解为何他的词作中总是有烟花女子的影子,而缺少男子的大气磅礴。李清照虽然被少数文人所欣赏,却不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甚至于当她晚年落魄时,许多都冷眼旁观,等着看这位女性词人的笑话。当她想将自身所学传授于人时,却被人以“才藻非女子事也”[1]为由拒绝,多么令人心伤的话语。随着社会发展,文学上对柳永和李清照的研究也是不断深入和延伸,其中主要集中在他们的思想人格、社会文化意蕴、艺术成就及恋情词等方面。本文主要对二人词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他们之间女性形象的同与异,然后从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等方面分析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浅析两人对词坛的贡献,以及女性意识对其词作的影响和在当时的发展。 一、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的相同之处诗词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寄托,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描述。读柳永与李清照词如读其人,作为一名词人,二者都在他们的词中倾注了所有的爱与恨、人生理想与追求。理学在宋代的发展,使得女性的自由的个性受到更大的束缚,一切对情感的追求都被认为是失德的。柳永和李清照二人打破禁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抒写女性,不仅拓宽了词的题材领域,更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一)率真、勇于表达自我青楼女子因家庭、环境的因素,所受的教育和思想境界与一般的大家闺秀是大不相同的,她们不会笑不露齿,也不会处处压抑女性独有的美,相反,她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将女性风姿展露无遗。柳永笔下的女子以真实的女性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也正是她们的独特性格和多彩形象,才给了柳永那么多的题材和灵感。使这一女性形象获得了独立的文学价值。柳永的一首词《迷仙引》中描写了一个大胆的女性形象:“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2]这首词是一个歌妓对自己所信任的男子的倾诉,才过笄年的她便要学习歌舞,在人前卖笑。在宴会上她巧笑倩兮,在王孙公子间应付自如,暗地里却担忧自己青春易逝,还未爱过便已老去。鼓起勇气向心仪之人表达自己的爱意与愿望,希望去过正常人幸福的家庭生活,摆脱被人玩弄的处境。让人她的悲剧命运充满了同情,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她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清照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她笔下的少女却截然不同于当时闭门不出、笑不露齿的娇羞模样,如《怨王孙》中:“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3]伤春悲秋似乎已成为定律,然而在一个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少女眼中,晚秋里 的山水也是那样可爱,道不尽的好,初成的莲子、晶莹的露珠、沙滩的鸥鹭,都那么的生机盎然,令人欢欣不已,流连忘返。这首词写出了青春少女的生机与活力,展示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生活的无忧无虑,仿佛是未经世俗沾染的人间仙子,不食人间愁滋味。这也是对早期李清照心境和生活的写照。同样是正值年少青春的少女,不同的是一个早早便被送入红尘,习歌练舞,在为生计消耗青春,一个生活无忧无虑,尽情地游山玩水。但她们都同样的年少美好,青春洋溢,而且热爱生活,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幻想与期待。(二)向往美好平等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但在封建社会里它却是被严禁的,任何奢望得到它的人都会被时代遗弃,尤其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不能有任何对感情的期盼。男人可以朝三暮四,女人却必须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古训将女人的脚牢牢的绑在了深闺中。大部分的女性只好把自己的爱情之火熄灭在心底,逆来顺受,成为男子的附属品,走进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坟墓。但李清照和柳永却向陈规旧俗发起反抗,对人们避之不及的爱情大胆的进行赞扬和歌颂。将恋爱中的女子形象以及情感用语言细腻地描绘出来。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特别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为爱情”。[4]在当时女性不像男性,可以将心投附与政治商场等,她们全部的心思都只能寄系在爱情家庭中。在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5] 荡完秋千,正在活动自己的芊芊细手,在露水鲜花之中,衣服已被汗水轻透,突然见到有客前来,正准备偷偷溜走,未料因为过于慌乱,金钗滑落,绣鞋也被跑掉,慌乱之中更添了几许狼狈,欲含羞离开之时,念头又转,倚门回头,假装嗅开得正好的青梅,偷看来客的模样。尤其是最后一句,将闺中少女对异性的好奇和羞涩表现得恰如其分,也将少女大胆率真的性格充分表现了出来。短短几句,就将当时情景以及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若不是深有体会,又如何能写得出?这样的少女又如何能不惹人怜爱?与那只懂涂脂抹粉,循规蹈矩的闺秀相比,更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令人读过之后也不禁回味莞尔。另在其《减字木兰花》里:“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6]那新婚的少妇形象也是令人喜爱难忘,不似一般女子的木讷无趣,将丈夫当做神灵供养。而是俏皮的将一支还带着露水的从花担上买来的鲜花插在自己的发鬓上,试探着问夫君是自己的如花容颜好看还是娇嫩的鲜花好看。字里行间盈溢着新婚的幸福,这是李清照自己新婚生活的写照。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惺惺相惜,是情人也是朋友,这在当时社会是及其罕见和惹人羡慕的。而柳永笔下的女子则多出自风月场所,见惯了逢场作戏,也看多了虚情假意。但人都是对于越难得到的东西越期盼,她们对真爱的渴望与期盼更是比一般女子热烈执着。柳永有一首怀念其心上人的词作,《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7]自从分别之后,独自在薄衾小枕的床上,夜夜不成眠,离别的滋味慢慢吞噬了我,每个晚上都像一年一样漫长,真想调转马头,回到你身边,怎奈行程已踏上,又如何能回去?只能忧愁的行走,最后两句“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包含着多么沉挚的感情:我的身心全部交予了你,是断然不会将你忘却的,但又无能为力,相思想念却不能相见,只能“负你千行泪”。这是柳永市井之词惯用的称谓:“你”“我”,读来更觉亲近真实。不禁让人猜想,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让词人如此挂念,不能释怀,他们之间的感情又该是何等深厚。透过此词,我们不仅看到了词人的深情与专一,也看到了词的那头女子的坚守与执着,你不归来,我便只能日日暗垂泪,等待你的归期。这样彼此深恋的爱情又何尝不是令人羡慕的。(三)思念远方的恋人 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现实生活使得两个人再相爱也得面对离别,备受相思之苦的煎熬,然而感情也在思念和被思念中加深、巩固。李清照和赵明诚感情也不例外,当丈夫外出做官远游,李清照便感到了深刻的寂寞和孤独。独处的孤寂也让她对周边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惜春悲秋,所有事物都成了她情感的寄托,爱意的表达。然后将满满的思念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都写在词中,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8]雨暖风晴,柳萌梅绽,景色宜人。然而再好的美景也引发不了少了心爱之人陪伴的李清照的观赏兴致,即使已知外面春色正好,想到无人共享诗情酒意,便无心再整理容颜、细致装扮,而是了无生趣的靠着枕头暗自垂泪。夜晚时分也不能安心入眠,梦里全是浓浓的相思之愁。结尾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表达含蓄而又传神,将少妇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极其微妙。灯花在当时被认为是喜事的征兆,久盼之人归来定然是喜事,一个个的灯花是思妇一个个的期盼,透过灯花,我们看到的是思妇对游人深深爱恋和殷切的盼望,表达含蓄而又深沉。久思不归,思妇心中难免会由思变怨。于是又有了《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9]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丈夫远行前夕难舍的心情以及对别后情形的假想。此时作者的心情不胜悲苦。她不能理解为何丈夫要将自己独自留在青州,而不是双栖双宿。离别的苦已经让作者无力承受,此时的作者不仅无心梳洗打扮,心中充满悲情苦意,甚至有些幽怨,责备丈夫的无情,即使唱了千万遍《阳关叠》,丈夫心意也不回改。词中的悲伤情感不再如前面一般表达得那么含蓄,而是十分真挚而强烈。柳永的词《定风波》也是一首描写青楼歌妓心声的闺怨词,也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10](《定风波》) 该词表现了这位歌女对恋人的思念,上片融情入景,本该是花红柳绿一片繁华的春景,却因女子思念远方恋人,而变得“惨绿愁红”。一片芳心塞满了思念的浓愁。太阳已上树梢,都道女为悦己者容,恋人不在身边,女子亦是懒得再梳妆打扮。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少妇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深刻表现出来。恋人不在,便只能暗自思量,无奈啊,只恨那“薄情郎”书信都不曾寄一封。后悔啊,当初应该将你鞍马锁住,把你留在身边,形影相随,用针线缝补住每一寸光阴,免得二人如现在这般,在闲愁中将光阴虚度。此外,柳词还有许多写离别之后女性心理活动的,像柳永的《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往事、暗心伤。好天良夜,深屏香被,争忍便相忘。王孙东是今年去,贪迷恋,有何长。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11]是青楼女子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一生都是那么凄凉,回首往事,不禁黯然神伤,王孙公子大多生性放荡,寻欢作乐就如家常便饭,逢场作戏,轻言无信,她们的痛苦与忧伤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现实越残酷,她们的意志越坚韧,她们有着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尊,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柳永所反映的女性情感是非常之深刻的。如:“万种千般,把伊情份,颠倒尽猜量。”《少年游》[12]“问甚时与你,深怜痛惜还依旧?”《倾杯乐》[13]“纵再会,只恐思情,难似当时。”《驻马听》[14]“祝告天发愿,从此永无抛弃。”《十二时》[15]字里行间把歌妓心中对爱情的不确定和对心上人的难以把握细致入微的表现了出来,即使万分不确定,即使内心饱受煎熬,她们还是渴望爱情,渴望重逢,渴望天下能永无被弃的可怜人。正是社会给她们的教训过于深刻,她们内心才会如此的担忧,然而她们不愿屈服,不甘心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终其一生,犹如飞蛾扑火般,凄美壮烈。二、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的相异之处(一)空有倾国倾城貌与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在词中描写青楼女子形象在宋朝已不足为奇,但对其毫不避忌的进行赞美,在柳永之前的男性作品中是十分之少见的,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教育和女性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更不用说真挚的赞美了,何况是青楼女子。男性只是把女性当做一件物品在欣赏,漂亮便多看几眼,新鲜感过后便弃之不顾。这是为何世人多说“痴情女子薄情郎”。但柳永打破世俗,开了先河,虽同为男性,他与其它创作闺怨词的文人截然相同,他将女性放在与自身平等的角度,并认真细致的体会了女性的情感与思想。他是第一个深入平民女性群体及内心进行创作的专业作词人。李清照则更是深入地发掘和表达女性内心的情感,用她的自信和高洁,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不论是柳永还是李清照,其描写女性的词都是站在女性的视角来述说女性心中的情感,通过女性视角彰显其女性意识。不同的是二人所描写的女子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作为男性词人,柳永不仅尊重女性,还歌颂她们,尤其对他钟爱的女子,更是毫不吝惜他的赞美之词,如在他的作品《离别难》里,他赞美她道:“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16]天生就有着蕙质兰心,品性高雅,容貌更是出类拔萃,天生丽质,这样的女子,她的价值又岂是王孙公子那些金银可以衡量的。一位女子,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已是不易,何况她还是一名青楼女子。而这种对青楼女子毫不保留的赞美,也只有在柳词中才能得见。在他的另一首词《少年游》中同样也对一名风尘女子进行了赞美:“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17]词中的歌女身姿曼妙、笑颜花容、心性温柔,品性高雅,让人无法相信她是风尘中的女子。柳永把这样的一位青楼女子描写得如此的美好可爱,令人遐想,足可看出他对女性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让人欣赏到了青楼女子高品位的女性美。但即使容颜再美丽,也是昙花一现。柳永笔下的女子再美,也不过是风尘里带刺的玫瑰,人们只愿玩赏,不愿真心地接近。她们只能在那个逃不开的青楼里默默思念和期盼,等待着有朝一日能过上正常人的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柳永词是通过男性视角来欣赏、赞美女性的外貌,李清照词则是通过对自我形象和自我追求的描写,展示出知识女性的超凡脱俗。在她的词中,常有以花自比,像: “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春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18](《庆清朝慢》)“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19](《渔家傲》)第一首词通过对菊花形态、品质等的赞美,表现词人对自我超凡压群的自信和欣赏。《渔家傲》则是通过赞美梅花的冰清玉洁及高傲,表明自己对高雅圣洁的人格的追求。二人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卑弱闺阁女子形象,展示了女性的风流。同时李清照的出现,改变了词坛以男性为主导的局面,如果说前面柳永以女性视角彰显女性意识是无意识而为的话,那以女性创作为主题就是李清照有意识的举动。她从不因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有所避忌,反而大胆的在《词论》中,将各大家通通评论了一番。如此的不拘一格和自信,岂不是正如她词中的花一般?(二)渴望团圆与渴望安定柳永生活在北宋,那时国家基本安定,百姓生活比较平稳。虽然柳永一直在改官或求官的路上,但生活并没有飘零动乱,只是离别之苦和郁结难抒,所以他的词中女性情感多是描写相思、期盼团圆。“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鹧鸪天》)这是写与爱人分别后,忧思忡忡,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以致怪起前生。情意深重又意趣幽眇。“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忘仙乡,隐隐断霞残照。”(《留客住》)此几句是怀念旧时,即使当时约定,渐行渐远之后,也是有约无凭。青春易逝,朦胧的泪眼看到的也只有远方的落霞。这两首词柳永的述说对象分别是其妻子和恋人。虽是不同时期,情感却是一样的。另外柳永词中的烟花女子也多是述说希望自己心恋的对象能早日回来,能够“针线闲拈伴伊坐”、“携手同归去”。渴望安定的这类形象只在李清照词中有体现,且作品基本都创于晚期。李清照的晚期生活与前期相比仿如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早期的她生活无忧,家庭完满幸福,晚期则国破家亡,心爱的丈夫也在乱世中去世。悲伤、怀念以及壮志难酬的情感占据了她的内心。她笔下的女性也由心念小家的思妇变成了忧国忧民的嫠妇。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几乎全是怀旧哀愁之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20]这是李清照脍炙人口的一首词作,与她以往的婉约词风不大相同,该词用急促的语调,抒发出作者哀婉悲怆的情感,开头的叠词把作品中的情感双倍的表达出来。凄冷的天气,凄清的环境,凄凉的心情,沉重的情感读起来却不那么沉闷。失去亲人和家庭的李清照,孤苦无依流落他乡,传递相思的雁儿,令原本感伤的心更添一份伤心。失去照顾的作者,就如此被雨打落的花儿,再无人欣赏怜惜。一个人的生活,漫漫长夜最是难熬,只计数着窗外雨打梧桐的声音,点点滴滴都落在心头。想起当初靠飞雁传递相思的情形,幸福的回忆历历在目。可惜过去永远都回不去。既然没法改变现实,就寄希望于梦想:“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21]借对梦境的描写,李清照表达了自己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头一句描写天间景象,气势宏伟。恍惚中,灵魂来到了玉帝处所,他殷勤的问作者希望归于何处。无奈作者空有创作情怀,即使写出的诗句震惊世人也于世无补。现实无望,便希望能归于理想,借着风去到那蓬莱仙岛,不再为世俗之事而烦扰。词中作者以鲲鹏自喻,可见其志向之远大,胸襟之宽广。对梦境的描写其实就是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描写,是作者情感的表达。然而在那样的社会,即使身为男儿身的柳永也壮志难酬,何况李清照是一介女子,自然更无法踏入庙堂之上,指点江山。他和他能做的就是靠写词填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其命运的担忧。这也是许多不得志青年的现实写照。观李清照词,我们发现她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都是自己的影子,而女性形象不断改变的历程就是她自己的人生历程:从天真无邪、渴望爱情的少女,到生活幸福、思念夫君的少妇再到感时悲秋、忧国忧民的嫠妇。正是李清照发展路程的写照。而这每个阶段都展示了李清照对自由、幸福安定的渴望和追求,这也是所有女性的追求,是女性共同的愿望,是人性的回归。 三、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异同原因(一)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相同的原因1、境遇相似——身处动乱、怀才不遇柳永与李清照同属宋朝,且柳永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跌沛流离中度过,虽然洒脱的接受了皇上所赐的“且去填词”,但他又一直在为求取功名而奔波,虽然他的词作在市井间很受欢迎,却难入当时文人志士之眼,词名成就了他,也毁了他。没有人愿意提携或接受他这样一个随处留情、滥制艳词的市井词人,在那个士子以求取功名为使命的年代,他不被时代接受,不被家人理解,如同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唯一接纳他的便是社会底层的烟花女子,她们崇拜他、听他述说,成为了他的家人,他的牵挂,成了他词中随处可见的影像:“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22](《雪梅香》)字里行间满是不得志的惆怅,以及对佳人的想念。也许我们可以说是时代将他推入了市井,是命运让他走近那些地位卑微的女子,给她们带去温暖和尊重,他们是彼此的情人和知己。同时柳永的生活际遇也是一般知识分子命运的写照。南渡之后的李清照生活与柳永非常相似,国破家亡,让她成为了无依无靠的他乡异客,带着丈夫最珍爱的收藏,她在战乱中四处奔波,像柳永以对烟花女子的爱为支撑一样,李清照以对丈夫的爱为支撑,奔波中写下了一首首怀念从前的诗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23]将词人思念无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景物还是当时的样子,人却早已不在,话未出口,眼泪就先流下来,这是怎样沉痛深切的哀思,只怕那双溪的舟也载不动。然而身为女子,面的动乱的时局,即使满腹经纶,想化悲痛为力量,投身国家政治也是虚妄。 柳永被词名所累,李清照便是被女子身份所桎梏。这与柳永笔下的女子是何其相似,因为社会的不平等,因为女性地位的卑微,她们只能成为被动者,只能等待着被解救。即使在感情的世界里也是如此,只能成为那个等待恋人归来的思妇。经历过才能明白其中的幸福与艰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逆境中人才能更加清醒,看清世间的真假。生活的不顺让柳永和李清照更深入地了解和看透了社会,对于词中那些无奈、渴望的情感更能感同身受。2、性格相似——狂放不羁、叛逆反抗在那样一个男性以考取功名为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期,柳永与李清照算是另类的。柳家人才辈出,少年时期的柳永便在家勤学苦读。也正是这样家世背景,令柳永有些飘飘然,他觉得自己定然能传承家业,和祖辈一样平步青云,在政治场上大有作为。然事与愿违,柳永的仕途并不顺利,初到京城的他被烟柳的繁华迷得心神荡漾,整日在里头厮混,并未为科考做准备,还以为考取功名就如囊中取物般简单,并对他的佳人夸下海口,“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然而放榜时,柳永名落孙山。有些本事的文人都是自尊心极强的,受了打击的柳永便愤然写下“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如此轻狂,皇帝也发怒了“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也不恼不急,反而自称是“奉旨填词”。从此便融入市井,专写贴近市井生活的诗词,同时将变雅句为俗语,使得词能被大众理解和传诵。开创了新的市井审美观,使诗词不再只是上层文人志士的专属,市井生活的趣味也能通过诗词来表达。在词坛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的洒脱,非一般人所能为,这样的反叛连皇上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李清照也是出身于书香世家,但她又不同于一般的大家闺秀:首先是她博古通今,且十分热爱读书,少年便有诗名;其次是她精通音律,其《词论》中她就对此有专门讲述“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由此可见她在这方面的精通;第三是所有女子的天性,喜爱追逐时尚;第四是她善于观察,并把这些细致入微的情感写入词中,而不同于一般妇女,把那些当做深闺中无聊的消遣。与此同时,李清照身上还有一种刚烈豪放之气,性格中充满自信,对人和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虽为女性,却心怀苍生社稷,行为处世也争强好胜,在诗词大胆批评时政,主持正义,在其作《词论》中更是将各大词人都评论了个遍。此外,李清照对于酒也特别喜爱,在她的词中处处可见酒的影子:“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24]“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满庭芳》)[25]“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2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27]全然没有闺房女子的胆怯娇羞,展示的是文人的风流不羁,是对旧俗的反派,也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正是这种一样的反叛和不羁,让两人拥有了共同的女性观点,看到了常人看不到女性光辉,听到了女性心底的声音,使其笔下女性形象具有率真、勇敢的特质,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真实。(二)柳永与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相异的原因1、生活环境不同——世俗与高雅柳永虽出身名门,但因仕途不顺,又无处投靠,便只能与烟花女子为伴,造成了其笔下的女子形象均为容貌出众的平民女子。由于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之间,其族人都以之为耻,不愿与他亲近,更不愿接济他。既无功名,又整日挥霍,没有生活来源的他经常要靠青楼女子的接济。风流才子向来备受女性青睐,懂得尊重女性的才子更是能深得女子芳心。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在京城的柳永与青楼女子为伴,日日笙歌,还张扬的把他的风流事迹写在了词中,“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晚年时柳永更是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连安葬费用都没有。与他交情颇深的一班名妓如谢玉英和陈师师等,自动凑钱为其安葬。出殡之时,满城的青楼女子都为其送殡。和柳永有过一段交往历史的谢玉英更是以侍妾的名义为他披麻戴孝,并在两各月之后忧思成疾随柳永而去。虽然在风尘界柳永备受尊崇,但在家族中柳永并不受待见,族人皆以他为耻,希望和他撇清关系,所以在他死后没有任何亲族去祭奠他。但歌姬们都会在每年的清明节相约去为他扫墓,并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亦称为 “群妓合金葬柳七”。柳永与烟花女子之间的情谊由此可见一斑。这也解释了为何柳永词中女性形象以青楼女子为主,因为这类形象是柳永接触最多,也是了解最多的形象。可以说柳永的一生几乎都是与青楼女子为伴,正是因此,他对青楼女子的了解才会比一般人更为深刻,也更为真实。她们甚至比一般女性更加真实,因为柳永是她们的知音,在柳郎面前她们不必伪装,也不必压抑,更没有来自社会、家庭的桎梏和压力,能够毫无顾忌的、大胆的述说自己的情感、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如果说柳永是生活于市井底层,那么李清照便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与柳永笔下的青楼女子完全不属于一个世界,典型的大家闺秀形象。还是垂髫之年,名家诗词就已经能诵读如流,少女时期更是语出惊人,名词佳句信手拈来。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亭亭玉立的淑女之气加上浓墨书香之气,名动一时。生活上锦衣玉食,也无需强颜欢笑讨好别人,更不必为生计而担忧,对于爱情有着美好的幻想,而不会患得患失,担心感情的真伪和长短。加之博览群书,心胸比一般闺阁女子更为宽广,对于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李清照的诗词是她对于自己生活的记叙,也是她情感的抒发。词中女性形象也是以她自己为蓝本,不像其他女子,遇事只会悲悲戚戚,暗自垂泪,饮酒填词是她的生活,也是她排遣生活苦闷的方式,诗词中随处可见她的豪放和高雅。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8](《夏日绝句》)这是怎样的气魄和情怀,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短短二十个字,连用三个典故,却毫无堆砌之弊。如此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词人之手,该令多少男子汗颜和钦佩。2、感情经历不同——渴望与怀念 柳永的情感经历与他的仕途一样,并不顺利:柳永约十八岁时成婚,妻子虽漂亮,但性格执拗,夫妻二人生活并不和谐且十分短暂。柳家世代为官,其家世自是不用说,然而仕途的不顺使得柳永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家庭感到压抑和落寞,花柳巷中的温情和体贴才使他感到温暖。在柳永的词作中,出现最多的也是那些给他慰藉和归属感的红巾翠袖,即使在羁旅诗中,他能想起的也是那些伴他度过无数漫漫长夜、让他感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青楼女子。然而那样一个家教严苛的家族自然不能容许柳永与青楼女子的爱情,亲人均与他断绝来往。他便寄居在青楼之中,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他是多情的,同时也是专情的。他与无数烟花女子相爱,但他又只爱烟花女子,甘愿为她们写词、为她们歌颂。即使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他们不屑一顾,即使当时社会对她们视如草芥,即使他的家族因她们与他断绝往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9](《雨霖铃》)“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0](《蝶恋花》)词中表现的是对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切思恋,即使我一无所有、“衣带渐宽”,我也不悔,因为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唯一的知己,只有你才能理解我的情感、我的诗歌。离别是那样的感伤,两两相望,“竟无语凝噎”,是真的到了伤心处了。观柳永的一身,是幸运,也是不幸,他不缺少爱,但他缺少陪他执手白头的爱,不论谢玉英还是《木兰花》中的“心娘”、“佳娘”、“虫娘”、“酥娘”,都没能与他白头到老,然而至死他也是在青楼女子的怀中。“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31](《击梧桐》)虽二人海誓山盟,但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无依无靠、不知明日如何的两人,要想守住比一切都空的誓言,是多么不易的事情。生活中充满太多不确定性,对青楼女子而言是,对柳永而言也是。不是不相信感情,而是不相信现实。 比起柳永,李清照的感情经历则要幸福得多,不仅拥有情投意合懂得恋人,还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结局不是那么美好,过程却是充满幸福与欢乐。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可算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十八岁的李清照穿上嫁衣,嫁给了她此生的最爱。夫妻二人皆性情淡泊,对金石字画兴趣浓厚,志同道合的两人,感情在每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每次的离别都让人倍感心伤,婚后的李清照变成了思情悠悠的思妇,不再有少女的娇羞和俏皮,上舟也由“惊起一滩鸥鹭”变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与不再是“兴尽晚归舟”而是等着“云中谁寄锦书来”。待等回归人之后,欢愉的心情溢于言表:“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32](《小重山》)这种离别、重逢的日子,李清照与丈夫一起度过了二十多年,靖康之变使李清照的生活进入了人生低谷,家破人亡,带着对丈夫的深切爱意和怀念,李清照客居异乡,几经磨难,“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元宵》)虽然相守的时间并不长,但回忆已足够伴其余生。尽管后来五十岁的李清照改嫁他人,但丈夫赵明诚一直是她心中最重也是最深的回忆。不像柳永笔下的女子,一生拥有的只是对爱情、对平常家庭的渴望,更悲哀的是她们对爱情和恋人永远是不确定的状态。而李清照及她笔下的女子对爱情是肯定的,对未来也是肯定的,因为她爱的人能给她确定的答案和真实的未来,并且她真真正正的拥有过。大概这是她作为女子的最大的幸福吧,不是虚妄也不是空想,而是深切的怀念。结语柳永与李清照既是时代的代表,也是时代的牺牲品。他们用不被世俗接受、理解的眼光看到社会底层的真实和女性的内心。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视野,用全新的角度诠释和丰富了女性这一形象,推翻了历史上约定俗成的“闺怨”女子形象,在词作中为我们展现了许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女性角色,展示了女性不为人知的活泼、敢爱敢恨、对爱执着的一面。同时柳永与李清照开辟了词的新风,确立了女性形象这一文学价值,为宋代词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注释:[1]杨赛.李清照词的女性自我意识[J].大理学院学报,2001年版,第2页[2]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3页[3]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4]黑格尔.美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刷馆,2000年版,第59页[5]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6]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7]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页[8]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9]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10]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11]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4页[12]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3页[13]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5页[14]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0页[15]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0页[16]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4页[17]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0页[18][19][20][2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46、64、67页[22]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0页[23]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24]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25]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26]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27]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28][30][3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190、172页[29]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7页[32]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参考文献:(专著类)[1]邓红梅.女性词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期[2]彭玉平.唐宋名家词导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4]王辉,邵士梅.宋词三百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5]薛瑞生.柳永别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6]薛瑞生.古典诗词名家——柳永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7]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84年版(论文类)[1]丁恩全.温庭筠与李清照词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J].社科纵横,2002年第4期[2]高明泉,高鹏泉.柳永与李清照词比较[J].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3]黄宝华.李清照的词与《词论》[J].上海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4]金振华.柳永与李清照歌词之比较[J].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5]钱素芳.谈柳永的叛逆思想[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6]孙晓红.苏轼词中女性形象研究[J].延边大学,2008年第2期[7]时东明,田全金.柳永的词情与“恋妓”情结[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8]宋瑞芳.柳永的平民意识[J].语文学刊,2004年第8期[9]王金寿.易安词女性意识再评价[J].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10]王秀红.李清照的超前女性意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11]许芳红.柳永为何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2]向梅林.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主体意识[J].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13]杨赛.李清照词的女性自我意识[J].大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14]周尚义.易安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期[15]张学忠.论李清照的反传统精神[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16]章海风.倜傥丈夫气——试论李清照词的豪放色彩[J].语文学刊,2003年第6期[17]张忠纲,纂维.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文史哲,2001年第5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