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神经课件

解剖生理学神经课件

ID:15499214

大小:5.19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8-08-03

解剖生理学神经课件_第1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课件_第2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课件_第3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课件_第4页
解剖生理学神经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剖生理学神经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神经系统ThenervoussystemThenervoussystemiscomposedofthebrain,thespinalcord,andtheperipheralnervesthatextendthroughoutthebody.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Nervecells,orneurons,makeupthenervoussystem.1,神经细胞---(神经元)---产生和传导兴奋,整合信息,作出反应.神经元的总数有1012个,在结构上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轴突(一个)和树突(多个)。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胶细胞---支持与营养神

2、经细胞20.1突触的兴奋传递20.1.1.3突触的结构和分类突触的分类按连接方式突触的分类按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1、化学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2、电突触传递,(发生在缝隙连接处桥状结构“连接蛋白”,起通道作用,传递速度快,且方向是双向的。)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1化学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

3、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1.化学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2.电突触传递在缝隙连接(gapjunction)处桥状结构,通道作用,传递速度快,双向。 意义:使相邻神经元同步活动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IPSP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Ca2+内流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弥散 达突触后膜并与相应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某些小离子(尤Cl-)的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EPSP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Ca2+内流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弥散 达突触后膜并与相应受体结合

4、突触后膜对所有小离子 (尤Na+)的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20.1.2.3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结构基础:轴-轴型突触20.1.3神经递质20.1.3.1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2,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3,肽类20.1.3.2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2,单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3,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肽类其他递质:NO,CO,组胺。递质的合成:胆硷乙酰化酶1)胆硷+乙酰辅酶A乙酰胆碱(Ach)酪氨酸羟化酶多巴

5、脱羧酶2)酪氨酸多巴多巴胺(DA)多巴胺β-羟化酶多巴胺(入小泡)去甲肾上腺素(NE)色氨酸羟化酶5-羟色胺酸脱羧酶3)色氨酸5-羟色氨酸5-羟色胺(5-HT)谷氨酸脱羧酶4)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递质的释放递质的失活:胆硷酯酶1)Ach胆硷+乙酸2)NE:A,经血循在肝内灭活。B,在效应细胞内由儿茶酚氧位甲基移位酶和单胺氧化酶破坏。C,70%-90%由突触前膜主动重吸收。3)DA、5-HT:与NE相似。20.1.3.4受体学说细胞膜上专与某种化学物质亲合力非常强的物体(蛋白质)称为受体(Receptor)激动剂(agonist)结合生物效应拮抗剂

6、(antagonist)结合无生物效应配体(ligand)激动剂和拮抗剂受体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受体Receptor1,胆硷能受体2,肾上腺素能受体3,突触前受体20.1.4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junction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导接头前膜接头后膜(终板膜)接头间隙囊泡内含递质受体化学依赖性离子通道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导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Ca2+AP量子式释放递质AchN型受体化学门控性离子通道终板电位AP某些药物对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影响箭毒类: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依色林、新斯的明等:抑制胆碱酯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导20

7、.2神经元的联系与反射根据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联系方式的不同,可将反射弧分为monosynapticreflexarcandpolysynapticreflexarc。20.2.1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式联系(divergentcontact)聚合式联系(convergentcontact)链锁式联系(chainlikecontact)环状式联系(circuitouscontact)20.2.2反射中枢20.2.3兴奋传递的特征3.1单突触反射的特征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总和4.阻塞5.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以及易疲劳性3.2多突

8、触反射的特征1.中枢延搁2.兴奋节律的改变3.反应形式的变化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