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第21卷第3期V01.21No.3池州师专JournalofChizhouTeachersCollege2007年6月Jun.,2007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胡文海(池州学院旅游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文章分析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从投入,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人才,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剖析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主要对策建议,即:①深化认识,理顺旅游管理体制;②优化布局,塑造旅游lfl的地形象;③错位开
2、发,打造特色旅游产品;④区域联动,走共同发展之路;⑤科教兴旅,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池州市【中图分类号】17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10(2007)03—0074—05池州市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旅游业作为池州的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池州确立了"十一五"期间"以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佛教朝圣与文化体验为龙头,生态休
3、闲度假为主体"的战略定位,明确提出了"把九华山建设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世界级旅游胜地.把池州打造成皖南北部旅游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的战略目标.因此,为了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池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l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1.1从纵向的角度看池州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发展情况.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5年到2006年的10多年间,不管是池州国内旅游业还是国际旅游业都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2006年共接
4、待国内外游客38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为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5亿元,分别为1995年的6倍,5.1倍和15.9倍.除了2003年因受非典的影响旅游业成负增长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增长迅速,而且大部分年份旅游业都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2从横向的对比分析.2005年,池州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在安徽省17个市中排名为第3位,仅次于黄山,合肥市,但是只相当于黄山市的8,6%,合肥市的56.2%;国内旅游者接待人数居第l1位,在合肥,安庆,黄山,蚌埠,宣城,芜湖,阜阳,六安,滁州,马鞍山之后;国内旅游总收入居第5位,在黄山,合肥,
5、安庆,芜湖之后(见表1).这样的排名与池州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程度实在不相称.综上所述,尽管近几年池州旅游业发展速度迅猛,但总量规模较小,与兄弟城市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2池州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是支撑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石,旅游业的高度发达有赖于基础设施和旅游说施的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交通系统,通讯设施,污水处理,停车场等方面的内容,旅游设施包括以宾馆为代表的住宿接待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购物商店等.2005年,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110.18亿
6、元人民币,仅占全省的2.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719元,与安徽省的平均水平持平,但仅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62.53%.池州市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投人不足,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部分景区旅游基础设施设备比较简陋,交通通讯不畅,宾馆不足,可进人性收稿日期:2007—04-16基金项目:安徽省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6035052C);池州市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O6OO4).作者简介:胡文海(1964--),男,安徽贵池人,池州学院旅游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旅游开发与规划
7、等教学与研究工作.74表12005年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横向比较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2006)及有关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差,不能适应旅游"快旅,慢游,迅速,安全,舒适"的需要.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行业,"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哪个要素太弱都会影响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I】.目前,池州六要素发展很不平衡,未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能充分发挥"游"对其他要素的拉动作用,旅游购物和娱乐还存在着很大差距.2.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创新类
8、产品和精品名牌少池州旅游一直以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山水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对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层次较低,产品单一,与巨大的资源赋存不相匹配.已经开发的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满足游客需要的初级层次上,基本仍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