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30843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高淳县第一中学孔小军5“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高淳县第一中学孔小军一、问题的提出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情境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或谈话法。从后来的教育家的主张和观点中也可找到问题情境教学的踪影,如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其核心就是问题情境,此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
2、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二、研究的背景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现在各种公开课、评优课都是围绕课程标准要求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但其中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认识不到位,从而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数学性三、课题研究的意义“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会做出思考,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且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3、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教师改变以往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做法,认识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了解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避免创设牵强、缺乏思维深度的问题情境。四、课题研究的界定与目标1、界定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特指初中数学课堂上。2、有效:对某一事件的成功有着积极和正面的影响3、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5为了传授、
4、引出某一知识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2、目标1、改变以往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做法,认识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初步了解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避免创设牵强、缺乏思维深度的问题情境;3、教师学会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出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富有层次的有效问题情境,从而找到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4、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课型的研究
5、,找到不同类型课题创设情境的一般模式,为整节课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掌握知识提供条件。五、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一)、过程分三个阶段①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0月初)主要任务是分析新课程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设计研究方案,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②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2月)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③分析总结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形成实验成果。(
6、二)、方法1、通过日常教学与研究课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不断反思、探讨的过程,正确认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的联系与区别,寻找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最佳切入点。2、实验对照法:确定一个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对比,重点比较有较好问题情境设计的班级和对照班学生一段时间后,在学习的主动性、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地”思考问题等方面的差异。5六、课题研究的内容1、改变以往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被动做法,认识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初步了解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避免创设牵强、缺乏
7、思维深度的问题情境;3、教师学会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出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富有层次的有效问题情境,从而找到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4、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课型的研究,找到不同类型课题创设情境的一般模式,为整节课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掌握知识提供条件。(1)研究和形成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教师行为:创设问题情景——指导问题解决策略——鼓励与引导。学生行为:明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师生共同行为:评价——反思——归纳。(2)具体研究:(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