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结束的讲话_庆典致辞_演讲致辞_6028

在全市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结束的讲话_庆典致辞_演讲致辞_6028

ID:15427414

大小:99.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8-03

在全市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结束的讲话_庆典致辞_演讲致辞_6028_第1页
在全市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结束的讲话_庆典致辞_演讲致辞_6028_第2页
在全市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结束的讲话_庆典致辞_演讲致辞_6028_第3页
在全市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结束的讲话_庆典致辞_演讲致辞_6028_第4页
在全市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结束的讲话_庆典致辞_演讲致辞_6028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全市乡镇组织委员培训班结束的讲话_庆典致辞_演讲致辞_602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新探索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可谓异军突起,大有成为显学之势。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学术界做出积极的回应:中国农村经济呈现今天的局面,其历史渊源是什么?对历史上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应当如何评价?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也正因为此,距今较近的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不仅受到历史学者的高度重视,也引发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的浓厚兴趣。二是左倾思潮的逐步解除,以及中外

2、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拓宽了学者们的学术视野,冲决了陈旧的思维模式。三是80年代中期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注重下层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为近代乡村经济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迄今,20余年过去了,有关研究可称繁富。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以来出版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著作80多种,资料10余种②,发表论文500多篇,内容广及乡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我认为,现在应该到了回顾总结,以明今后研究方向的时候了。近期王先明等学者对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做过系统的回顾和总结①,给人颇多启示,但就乡村经济而言,可能受篇幅所限,尚不全面。职是

3、之故,本文拟从学术史角度,对近代乡村经济史(侧重大陆学者的成果和译成中文的国外学者的论著)争论较多、富于创见、特别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问题做一清理和简评,希望借此推动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深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该文与邹晓?N合作。②有的学者编纂出版了综合性史料,如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是一部继50年代李文治、章有义编纂《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之后最为全面的乡村经济统计史料。有的学者编纂了专题史料,如徐新吾《近代江

4、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已出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994、1997年版),也收录了大量珍贵的乡村经济档案资料。周谷城主编的《民国丛书》(共5编,上海书店1989、1990、1991、1992、1996年版),重印了乔启明、冯和法等著名农村社会经济学者的著作。解放前许多著名农村社会经济学者以及20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也陆续整理再版。台湾学者整理出版了《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200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

5、77年版)。  一、土地关系 土地是农民繁衍生息的第一要素,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因此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但从学术解释上,直至80年代末以后才有重大突破。 私有土地允许买卖,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特色。以往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农村广泛存在亲族或邻居的“优先购买权”,所以土地买卖是不自由的,由此证明封建宗法关系的继续存在。史建云通过对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研究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一地区的土地买卖在法律和习惯上都不受“优先购买权”的限制,有比较自由的土地市场。②李三谋对民国前中期土地

6、贸易的研究也表明,土地买卖中的封建宗法关系被取消。③实际上,在清代前期,宗法关系在土地买卖中就已经松弛。④近代以后,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崩溃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②史建云:《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载王先明等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③李三谋:《民国前中期土地贸易之特征》,《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④江太新:《略论清代前期土地买卖中宗法

7、关系的松弛及其社会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地权分配,是土地问题的核心,决定着农村生产关系、利益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长期以来,受革命解释体系的影响,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估计,即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仅占有20%—30%的土地,以此强化中国革命必然性的意识。思想敏锐的章有义首先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抗战以前全国土地分配的基本轮廓为:无地户约占农村总户数的30%—40%,有地户中地主富农占有土地的50%-—60%,

8、中贫农占40%—50%。稳妥一点说,地主富农占地60%左右,中贫农占40%左右。①此后,郭德宏也做了大体相当的估计。②乌廷玉的估计更为大胆,认为在旧中国占有人口6%—10%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国土地的28%—50%,占人口90%—94%的农民占全国土地的50%—72%。③史志宏对河北清苑县的研究也显示,土地分配呈相对分散化的格局,地富的占地规模较小,而且不见得都是质量好的土地。④这些研究表明,地权问题并非以前所想像的那样严重。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