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410823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保训》与道统之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保训》与道统之间刘光胜唐宋之际,为批判佛老异端学说,恢复与重建儒学一统地位,从韩愈到朱熹,道统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建构精致、理论完备的心性学说,它使儒家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得以重塑,从根本上扭转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道统说虽得到多数理学家的赞成,但在朱熹时代,已有学者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叶适说道统“不本诸古人之源流,而以浅心狭志自为窥测”(《习学记言》卷十三),他认为尧舜圣贤相传之道是平定天下的外王事业,若以心性为道统精神,则是对尧舜之道的断章曲解。佛学的衣钵传承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朱熹说“吾
2、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中庸章句序》),他明确肯定尧舜之道载于儒家典籍,而非在言语之外。《尚书·大禹谟》虞廷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程朱理学所传道统的密旨。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认为古文《尚书》为梅赜伪造,惠栋作《古文尚书考》,说虞廷十六字乃抄袭《论语》和《荀子》而成。叶适说:“孔子尝言‘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若以《中庸》为孔子遗言,是颜闵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非是。若子思所自作,则高者极高、深者极深,宜非上世所传也。”(《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九)
3、既然中庸为儒家心传之法,为何颜回、闵子骞等弟子未闻其教呢?他认为《中庸》倡言性与天道,精致高深,定非尧舜所传。王柏、崔述、冯友兰等力辩《中庸》非子思所作。毛奇龄、胡渭认为《太极图》是道士炼丹的图解,周敦颐《太极图说》自然成为宋儒援老入儒图书之学的明证。经过这样层层剥离,道统说背后的文献依据就被彻底消解了。今天的学者,多认为道统说经不住严格的事实考证和仔细的理性推敲,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认为,道统说是唐宋以来,儒者编造出来的儒家伦理师承关系的历史传说和道德神话。梁涛《郭店竹简与思孟学
4、派》认为宋儒的道统说是一种哲学、超越的价值观,道统之传并非事实层面的前后相续或师徒传授,与具体的历史时代无关。毋庸讳言,道统说是在佛老思想刺激下,学者对儒学精义的向内窥求,是一种为救天下之溺而对先秦儒学的精神回溯,在《尚书·大禹谟》“道心、人心”与《中庸》“中和”思想交会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学者主观建构的意识和感悟掺杂其中,但道统说是否完全出于儒者向壁虚构?难道道统说真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为了与佛、老对抗而臆造的毫无征信的理论悬设?抑或是孔孟外衣包裹着的禅宗心法?《保训》“中道”传授顺序是尧、舜……上甲
5、微、汤……文王、武王。《孟子·尽心下》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孟子认为,尧、舜、禹、汤、文王,王道一脉相传。朱熹的道统顺序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从尧舜到武王的圣道传授,朱熹和《保训》、《孟子》的看法基本相同。孟子认为,王道传承有两种方式:一是见而知之,如禹、皋陶得道于舜;二是闻而知之,如文王得道于商汤。《保训》武王得中道于文王,是见而知之,文王说“昔”舜和
6、上甲微怎样践行中道,文王对舜和上甲微中道观的了解,就是闻而知之。朱熹认为,道统传授,既有口耳传授,又有心体相传,其传道方式与《保训》、《孟子》完全一致。孔子认为三代之间是损益关系,已被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周原甲骨“伐蜀”、“征巢”等记录,可知文王确已经营南方,清华简《乐诗》记载戡黎的是武王而不是文王,再次证明《论语·泰伯》“(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的说法确实有据,在今天学术研究中,孔子对古史的看法应受到充分地重视。《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7、舜亦以命禹。”清华简《保训》:“(舜)恐求中……帝尧嘉之,用受厥绪。”舜躬行中道,受到帝尧的称赞,《保训》和《论语》相互印证,可知尧舜之间可能确有“中道”思想的传授。《尚书·皋陶谟》说:“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金履祥《尚书表注》解释说:“宽者易驰,宽而坚栗则为德;柔者易弱,柔而卓立则为德;谨厚曰愿,愿者易同流合污而不庄,愿而严恭则为德。”皋陶九德的要求是既宽宏又威严,既谨慎又庄重,既干练又恭敬,其本质是要求人笃守持中,始终处于道德的中和状态。《保训》:
8、“传贻子孙,至於成汤。”《保训》认为,上甲微诛杀有易,践得中道,然后将中道传给了商汤。《孟子·离娄下》说:“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认为汤笃守中道,选拔贤人不拘一格。《保训》和《孟子》相互印证,可知笃守中道确为商汤的执政理念。《尚书·盘庚》说:“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盘庚训诫百姓要心从中正,不要偏颇,“相从迁殷”,可知中道思想到盘庚时,仍为商代统治者重要的指导思想。《尚书·立政》周公说:“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他明确提出以刑罚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