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

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

ID:15407480

大小:143.50 KB

页数:106页

时间:2018-08-03

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_第1页
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_第2页
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_第3页
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_第4页
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平均工资上涨难掩收入差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量模型与收入差距分析王贝王萱(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摘要: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虽然分析显示平均工资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涨,但平均工资指数本身就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局限性,平均工资增长迅速背后隐藏着不均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不合理和非正常的收入差距,会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关键词:经济增长平均工资计量模型收入差距一、前言:对于工资,目前人们似乎有着诸多困惑:现有的工资

2、水平是否与改革开放、GDP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大背景相适应?现行的工资结构是否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特征?是否需要重新定价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改革现有工资制度?平均工资上涨是否可以代表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现在经济飞速增长,社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我们的生活水平真的上升了么?我们口袋里的钱真的越来多么?本组针对这个社会现象的悖论提出讨论,以飨诸君。二、经济理论综述:1、经济学理论工资五大理论:(一)早期的工资学说:①生存工资论: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与大卫[1]。李嘉图全面论述,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

3、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②工资基金论: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边际生产力论是微观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和核心[2]。边际生产力论认为,某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是以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为基础的。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是递减的,厂商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由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决定的。(三)供求均衡工资论:马歇尔指出:工资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二者均衡时的价格[1]。(四)工资谈判论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取决于市场上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

4、[1]。(五)分享工资论马丁.魏茨曼:员工工资不再按工作时间确定固定的工资,而是把员工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的指数相联系的制度[3]。这就是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挂起钩来。马太效应[<4]“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基督教《圣经》语云:“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Foruntoeveryonethathathshallbegiven,andheshallhaveabundance:butfromhimthathathnotshallbetakenawayeventhatwhichhehath.;-Ma

5、tthewXXV:29,KJV)。这就是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即赢家通吃。2、计量经济学理论多重共线性所谓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是指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由于存在精确相关关系或高度相关关系而使模型估计失真或难以估计准确。一般来说,由于经济数据的限制使得模型设计不当,导致设计矩阵中解释变量间存在普遍的相关关系[5]。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处理各种观测数据进行测量平差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果以不同精度多次观测一个或多个未知量,为了求定各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各观测量必须加改

6、正数,使其各改正数的平方乘以观测值的权数的总和为最小。因此称最小二乘法。所谓“权”就是表示观测结果质量相对可靠程度的一种权衡值。  法国数学家勒让德于1806年首次发表最小二乘理论[6]。事实上,德国的高斯于179<4年已经应用这一理论推算了谷神星的轨道,但迟至1809年才正式发表。此后他又提出平差三角网的理论,拟定了解法方程式的方法等。为利用最小二乘法测量平差奠定了基础。戈德菲尔德-夸特(Goldfeld-Quanadt)检验[5]该检验方法是戈德菲尔德和夸特于1965年提出的,可用于检验递增性或递减性异方差。此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将样本分为两部分,然后分别对两个样本进行

7、回归,并计算比较两个回归的剩余平方和是否有明显差异,以此判断是否存在异方差。戈德菲尔德-夸特检验的功效,一是与对观测值的正确排序有关;二是与删除数据的个数c的大小有关。经验认为,当n=30时,可以取c=<4;当n=60时,可以取c=10为宜。该方法得到的只是异方差是否存在的判断,在多个解释变量的情况下,对判断是哪一个变量引起异方差还存在局限。White检验White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存在异方差,其方差σt2与解释变量有关系,分析σt2是否与解释变量的某些形式有联系可判断异方差性。但是σt2一般是未知的,可用OLS估计的残差平方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