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

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

ID:15364057

大小:1.20 MB

页数:145页

时间:2018-08-02

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_第1页
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_第2页
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_第3页
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_第4页
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家论文指导:试论儒家的心灵哲学本文导航1、首页2、儒家又有未发已发之说(《中庸》)3、儒家虽然主张本心即是性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本人又为朋友编辑了国家论文指导:中庸》)3、儒家虽然主张本心即是性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本人又为朋友编辑了国家论文指导》)孟子说:可欲之谓善。(《孟子尽心下》)这里所说的欲,实际上是一种意向活动。并不是所有的欲都能不逾矩,也并不是所有的欲都是善,孔子、孟子之所以这样说,固然有仁心、仁性的保证,但同时也有后天的学习与修养,象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同上),就是

2、一种心灵修养,而寡欲之欲,则是感性欲望。两种欲虽然不同,但都是现实的心理活动。为了保证其所欲之为善或向善,还要立志。立志确实是自由意志的问题,但必须在意向及其实践活动中才能变成现实。本文导航1、首页2、儒家又有未发已发之说(《中庸》)3、儒家虽然主张本心即是性如前所说,儒家又有未发已发之说(《中庸》),宋明儒从中发展出心之体用说,未发为体,已发为用,但从未发到已发,便有意向活动。未发之体只能是潜在能力或最初动力,它具有善或向善的目的,但意之所发却未必是善,这里确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或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未发之体虽善,却不能保证其所发必善,未发为中,却不能保证其所发必和

3、(中和问题是儒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只有发而皆中节,即处处符合中的原则时才能和。中节与不中节,则由各种心理因素所决定。这确实不象康德所说,有先验的道德法则即纯粹的理性原则,就能保证其为善。也不象牟宗三先生所说,自由意志就是道德法则或纯粹理性,二者是同义语、一个意思(见《自律道德与道德的形上学》),它自身即保证了是能够实践的。这里并没有任何必然性的保证,因为意志、意向不是就在现实层面上,而且有自主性,有时不受理性法则的支配。儒家讲体用一源,特别是心学派如王阳明更强调大头脑,即在本源上用功夫,但这功夫本身就是坚定其意志和信念,而且必须从经验上下手。即便如某些儒家所说,心本

4、来即善,不善者仅仅由于习染,但是现实中的人心不能没有习染,这些儒家本人也并不主张与外界隔绝(只有个别人例外)。善良意志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不能完全依靠先验的理性法则。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志自由,也是一生培养和锻炼的结果,并不是靠某种先验理性便自然如此。儒家凡主张性善论、良知说者,似乎持一种先验理性学说,但实际上他们都主张存心、养心、尽心、持志、立志、正心、诚意等实践功夫,这才是实现道德理性的根本途径。可见,善与不善的关键,并不在于绝对的实体性的先验理性或纯粹理性,而在于心灵的意志、意向及其实践活动,在于目的性的追求。就是说,自由意志是同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5、,不是靠道德实体决定的。儒家哲学是不是主张有道德实体,实在是一个问题。仁心、良知实际上是意之所向,是一个目的范畴。如果说,要用实践理性指谓儒家哲学,那么,它同康德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康德的重点在理性,而儒家的重点在实践。实践真正是一个意志、意向的问题,意志、意向必然表现在实践上。当你说意志自由时,已经在实践了,当你说知是,已经在行了。所以,功夫全在实践上,在意志的选择上。正如王阳明所说,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这个物是指事物,即实践活动,而不是静止的对象物。意在事亲,事亲便是一物。(同上)事亲作为意向活动,同时已是温清定省之类的实践活动。如果意在别处呢?良知虽然

6、规定了意之所向,但并不能保证其必然如此,所以才有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传习录下》)的说法,也才有致知格物的说法。只有致知格物的实践活动才能贞定意志、意向活动的正确方向,实现道德理想。这就是儒家哲学强调实践的原因所在。本文导航1、首页2、儒家又有未发已发之说(《中庸》)3、儒家虽然主张本心即是性总之,儒家虽然主张本心即是性,即是善,但必须通过意志、意向活动才能实现出来,而意志、意向活动本身就是实践的,只有实践才能使其变为现实。实践的自由与不自由,固然由向善的内在潜能所决定,但与社会环境也有密切联系,习染、物蔽的问题决不可忽视。儒家以心无内外、性无内外为理

7、想追求,但心毕竟在内不在外,如果内外阻隔不通,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受躯壳的限制而流入自私用智,私心用事。孟子所谓几希之辨(见《孟子离娄下》)、牛山之木的比喻(见《孟子告子上》),是有深刻道理的。主体的意向活动、实践活动与客观的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正因为如此,儒家更强调主观意志的培养。本心、心体、良知等学说的提出,就是为了确定一个终极性的目的,是意志、意向活动有所遵循。从意志的角度说,心确实能够创造事物,创造世界,但不是创造出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是创造出意义世界,道德世界。意义世界并不是主观的,它有客观普遍性,用陆象山的话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