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48226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关键词】心房纤颤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新近发表了中国部分地区心房纤颤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1999~2001年间房颤占同期心血管住院病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为7.9%[1]。胡大一等[2]在全国18家医院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超声心电图学检查发现左房血栓是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组进行的另一项人群研究发现,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只有2%,目前的房颤治
2、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和预防栓塞性事件。 1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 满意的心率控制应将休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中度活动后心室率控制在90~115次/min。控制心室率的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几类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地高辛、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 1.1地高辛4地高辛通常可以有效控制静息状态下的房颤心室率,但在交感神经兴奋时的疗效不佳。地高辛的作用有限,要数小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适用于急诊控制心室率。房颤患者合并心衰时首选地高辛控制心室率,无效时可选择β-受体阻
3、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1.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可以更好地控制心室率,而且很少出现心动过缓。但仍需注意避免因其负性肌力作用引发的收缩功能减低、心动过缓以及变时性功能不全的发生。研究表明,联合用药能够更好地控制心率。以心室率趋势图为衡量指标,单用地高辛或地尔硫不能很好地控制心室率,而联合用地高辛和阿替洛尔的疗效最佳[3]。 1.3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滞L型钙通道,作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0相动作电位,可以有效控制心室率,改善患者活动耐量。由于该药有负性力作用,
4、要慎用于合并心衰的患者。 1.4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可以使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率降低66.7%,但华法林的应用率普遍偏低,特别是高龄患者,而这一人群正是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而中国部分地区心房纤颤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住院患者的抗凝治疗率仅为6.6%[4]。胡大一等[2]进行的全国人群研究发现,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只有2%。 2房颤导管消融术4 通过非药物手段根治房颤是近年房颤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外科迷宫术和导管消融术。这两项治疗可以说是房颤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其理由不仅是术后的窦性心
5、律维持率要高于药物治疗,更因为这两种治疗方法在较大程度上了解了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认为,所有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均为局灶性机制,而这些触发房颤发作的局灶呈高度集中分布的特点,即绝大多数(70%~90%)位于肺静脉。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针对的即是这种局灶触发机制,所以随着消融方法完善,近年其成功率已经达到50%~80%。最近的文献报道,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引下,模仿外科左房迷宫术线径的左房导管迷宫术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功率。目前通过肺静脉电隔离+左房的线性消融来治疗伴有左房增大的阵发性
6、房颤和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已成为共识。左房的导管迷宫术,包括直视下的外科导管迷宫术和三维标测下的内科导管迷宫术很可能成为将来根治持续性、永久性房颤的主要治疗手续。 3讨论 尽管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不规则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适时选择控制心室的药物及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4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
7、13-916. 2胡大一,孙芝红,周自强,等.中国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57-161. 3FusterV,RydenLE,AsingerRW,etal.ACC/AHA/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executivesummary: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
8、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andthe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CommitteeforPracticeGuideliesandPolicyConferences(Committeetodevelop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borationwiththeNorthAmericanSo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