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47869
大小: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2
《中药药理药理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目前我国中药药理研究的趋势与特点目前中药药理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运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手段揭示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2)对单味中药的研究居多,被研究药物的类别趋于集中:补益药和活血化瘀二类中药成为研究的热点,其次为清热药和泻下药。研究较多的有人参、丹参、川芎、大黄、黄芪、牛黄、甘草、黄连、延胡索等。在药理活性方面,对免疫、益智、延缓衰老以及对心脑血管、血液与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3)有效部位、有效单体仍为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研究,获得了不少有确切疗效的中药有效单体和有效部位,并开展了对其作用机
2、制的研究。研究较多的有效单体有麻黄碱、黄连素、丹参酮、川芎嗪、葛根素、青蒿素、穿心莲内酯等;研究较多的有效部位有人参总皂苷、白芍皂苷、黄芪皂苷还有当归多糖等。(3)对同类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归纳:由于对众多单味中药药理作用有了一定了解,对同类中药,如清热药、解表药等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恻然对中药的清热、解表等功效有了现代药理作用的初步解释。目前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领域已由10年前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抗菌消炎、解热作用的药物转向补益药、心脑血管疾病、胃肠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益智防衰的研究。以往对中药的研究主要以探讨药效学为主,目前已开始向作用机理、
3、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等多方位发展,在药效的研究上,也由过去单一指标向多指标研究发展。而且中药药理研究中的中药药代动力学对于了解中药的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优选用药方案、指导剂型改进和新药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被采用。以往中药研究中,绝大部分以整体动物反应、最基本的药理实验方法和设备进行研究。近10年来,虽然仍以整体动物试验为主,但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和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最新方法和技术开始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应用,中药体外实验方法学的兴起也已引起国内中药药理学界的注意和重视。此外还采用膜片钳、细胞内微电极和离子选
4、择性微电极等技术来用以研究中药对动作电位、跨膜电位、离子通道、钙内流的作用。研究手段除利用整体反应、组织和细胞反应、生化测定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如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测定、离子通道、基因、受体功能分析等手段均已进入中药药理学领域。最近才发展起来的基因探针、细胞重组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中药对基因表达与调控影响的研究亦已成为热点。2.活血化瘀药的作用环节及机制(一)宏观作用(1)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降低全血黏度,降低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压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小板数目,加速细胞电泳速度;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促进纤溶过程。如丹参
5、、当归、川芎等。(2)改善微循环:主要影响微循环流速、流态,微血管形态,微血管开放数目,微血管通透性。大多数活血化瘀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如丹参、赤芍、当归、桃仁、益母草等(3)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器官血流量:这与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器官组织血液灌注量有关。各个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主要部位有所不同,如川芎、丹参、延胡索、红花、益母草等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较强;而水蛭、莪术、穿山甲对于下肢动脉作用较为突出。(4)抑制组织异常增生:影响皮肤黏膜,血管平滑肌,肝脏等。(二)微观作用(1)影响体内微量活性物质:包括cAMP/cGMP;T
6、XA2/PGI2;NO/ET;TNF-α;5-HT;IL-S;IP3;Ca2+等。(2)影响体内酶类活性:涉及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磷脂酶A2,前列腺合成酶,纤维蛋白溶解酶,NO合成酶等。(3)分子基因表达:细胞黏附分子mRNA,IL-SmRNA表达。3.解表药的关键点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根据其药物性能又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药两类。辛温解表药包括麻黄、桂枝、紫苏、细辛等;辛凉解表药包括柴胡、薄荷、葛根、菊花、升麻等。解表药药理学研究的关键是解表药的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作用。(1)发汗:发汗是中医
7、治疗表证的重要方法,本类药物一般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尤其以辛温解表药的发汗作用较强。辛温解表药服后一般多有温热感,温热刺激可使血管扩张,汗腺兴奋而出汗;同时,温热刺激有利于解除寒冷刺激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局部抗病毒能力;除此之外还兴奋受体,并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例如生姜的挥发油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桂枝汤中的桂枝扩张末梢血管,促进体表的血液循环而增强麻黄的发汗作用。(2)解热:发热是表证的常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因致热源(细菌、病毒等)作用于机体,使体温中枢异常兴奋所致。作用环节主要有发汗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8、,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消化系统、肾脏等其他综合作用。(3)抗病原体作用:表证是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