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33917
大小:4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创造教育复习重点第十章 教师的教育创新素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章教师的教育创新素质第一节创造型教师的哲学建构一、教师的内涵仅从其所从事的专业特性来看,教师的实践活动是带有很大的创造性特征的,这是由教师的实践手段、实践方式、以及实践对象的主体性决定的。二、赫尔巴特式的权威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在知识的传递中有过重大的作用,但它同时正不断显示出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乃至人性的严重扼杀。因此,建立创造型的教师哲学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最直接的要素就是建立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这一哲学观念的核心应该集中表现在:1、教师的开放性态度;2、创造性的能力;3、情感性人
2、格特征,这三者并不是相互分割的。二、创造型教师人格的建构教师人格特征研究,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成果:1、教师人格模式2、方法论转变1960年,莱恩斯发表《教师个性特征研究》,标志着价值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转变。教师行为特征有以下几种模式:1、社会学模式;2、过程—产品模式;3、生态学模式;4、交互作用模式。最直接的要数心理学家对创造型人格特征的研究:吉尔福特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以下特质:1、流畅性,或者叫思维丰富,包括用词联想流畅、表达流畅和观念流畅;2、灵活性,即摒弃旧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3、3、独特性,即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联想的能力。第二节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创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简答】答:一、创新的教育理念;二、知识的通识性;三、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品质学生的前提条件。【填空】为什么教师的劳动一直被认为具有独特的,带有个人风格色彩的创造性?【简答】答:一、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未成型的学生,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任何有效地教育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创造性运用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与其说教师使用的是一种工作
4、方法,毋宁说教学的全部过程是一种工艺流程或艺术性创造。二、教师所运用或借助的劳动工具是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力量,而不是其他的利器与先进设备。而如何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等条件达到教育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转化和创造过程。知识的分类?【简答】答:1、事实性的知识;2、原理法则知识;3、技能性知识;4、人力知识。什么是知识的知识?【问】答:它主要不是以逻辑结构的知识形态出现在书本上的,这种具有创造性的知识主要存在于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和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如何获得这种“知识的知识”?【简
5、答】答:1、教师要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逻辑结构。所谓学科知识基础是指教师掌握的知识面不能限于自己的“专业”之中,在知识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如果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讲自己陷于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这是很难有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多元性的。由此可见,知识的广博性是形成创造点的广阔原野。2、在教师所获得的知识中,还要形成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魂—知识的融会贯通,即通识性。【通识性注意名解】【在理解知识在个人身上的通识性的时候,不能将它与通才教育混为一谈,误以为通识就是通才,就是多才多艺。其实,通
6、识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互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通才教育则强调人的知识的广博性,它可能将人们导向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括号内注意判断和辨析】3、通识性还表现为一种教育文化特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简答】一、区别:1、科学文化价值观较为尊重事实、依从客观、以理性的力量和认知的方式达到把握世界世界的目的;2、人文文化价值观则较为尊重生命、崇尚文化、以精神的力量和情感的方式达到把握世界的目的。二、联系:科学文化亦属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并且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
7、文化。说到底,科学文化也好,人文文化也好,就其“人为的”和“为人的”本质精神而言,它们在人尤其是在人格中是不可能真正“分裂”的。可见,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融合和互为作用的。通识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文化】在人格中的整合,并且这种文化精神应成为人格的一种重要特质,这一点对于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内在素质。【填空】【教师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教师职业最具有创造力的体现:他是教师在把握某一领域和专业水平知识的基础上,融思维的逻辑性、原理的通识性、问题的惊异性与想象的诗意性为一体的心理(包括人格特征
8、的活动)活动的展示过程。【选择、填空】教师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答:1、表现为一种思维的“范式”。在知识增长极快的信息时代,知识的老化和作为原理阐释功能的很快丢失,使学习者不得不学会学习、不得不终身学习,否则将跟不上知识变更的速度。但是,学习者一旦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态度与价值观系统,那将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且终身受益。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