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解读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解读曾旦IEII~i曰(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工部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后现代主义以全新视角看待问题.文章从五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解读,即教育目的的全人性,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民主式",教育内容的"开放式","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等.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解读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由于这一思潮在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至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没有能够
2、逃避所谓"后现代"社会的支配和控制,教育也概莫能外.一,教育目的的全人性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教育不应当仅仅培养只会学习课本知识不关注社会的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第一,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的人.这种人能对优势文化的独霸性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批判,肯定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第二,培养具有社会意识的人.要使人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和社会的真实性.第三,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人.强调要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意识以及对自然,土地的伦理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四,要求人的内部和平.强调要以社会的发展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希望将家庭中的平和,安定以及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和平共处扩展到社会和国家,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
3、二,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学生个体的差别是无所不在的,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丧失个性的木偶.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崇尚差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认为,以往的教育强调个性服从全面,差异服从统一,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和创造性的抑制.面对如此丰富,多元化的学生个体,应去尊重他们的禀赋,去鼓励他们发散性思维,而不是消减它;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人尽其才,真正使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和能力不断完善.三,教育方式的"民主式"后现代主义认为在科学技术影响下,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作用发生"颠覆性"变化.教师已不是知识的惟一
4、来源,教师的地位虽然不会被电脑完全取代,但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了.正如保罗?弗雷尔fB.Forel1)描述的"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的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和解"(而非一致).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对话",反对权威.对话的实质并不是要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
5、他人"的美德.在实践中完成个体的内化与整合,使人们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实现由"他律"(heteronomy)l~"自律"(autonomy)的转变.四,教育内容的"开放式"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都是一种开放式的形成过程,处在不断进行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调整过程中.教育的内容是由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其目标是"生成"而不是"预成"的;内容是开放式的,是随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而不断展开并不断调整的.因此其内容和目标是随着具体情况变化而改变的,是动态,鲜活,丰富的,更是大众的.五,"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教育把视野专
6、注在理性世界,科技世界,人的理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理性的发展满足不了人生幸福的全部需要,科学世界里调制不出人生的全部色彩.后现代主义认为人首先要作为一个生长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的,现实的人,然后才谈得上发展.纯粹的理性世界除了抽象的,以客观的"真"为目的的概念,命题和逻辑推演外,无法再为人的生长提供其他的价值.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所指出的:知识不应该只关心真理问题,还应该关心正义,幸福和美.胡塞尔(EdmundHusser1),海德格尔(MartinHeidgger),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罗蒂(RichardRorty)等在研究取向上走向"生活世界",强调生活世
7、界限定了人的个性,限定了人的认识,因而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研究,才能了解人,发展人,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等方面所提出的观点,为当今教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教育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我国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参考文献:【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郭丽君.后现代主义思潮视角中的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