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308037
大小:16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腺淋巴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腺淋巴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河北省秦皇岛市肿瘤医院康文喜李英王小聪邮编:066001【摘要】【关键词】腺淋巴瘤;病理;镜检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是来源于唾液腺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较少见,本文收集腺淋巴瘤25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均来自本院住院的手术患者。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3.6岁。1.2肿瘤发生部位腮腺18例,颌下腺5例,舌下腺2例。1.3临床表现25例中,24例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包块,1例局部红肿疼痛。病史最长3个月,最短一周。体检:肿物呈半球形高出皮肤,表面光滑,
2、活动,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重按时有疼痛。25例均为单发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1.4治疗全部病例均行肿物切除术,术后随访无一例复发。2.病理检查2.1巨检中午呈圆形或卵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包膜完整,质地较硬。最大直径5.4cm,最小经1.2cm,平均3.6cm。切面:灰白色或灰褐色,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最大径0.7cm,最小如米粒大小,内为粘液样或浆液样液体。有的囊腔内见小乳头。2.2镜检肿物由上皮和淋巴细胞样间质两种成分构成。上皮形成乳头和腺管,腺管内见淡红色分泌物。乳头和腺管被覆双层上皮,内层为高柱状,外层为立方状,细胞无异型,分化成熟。间质为淋巴样组
3、织,并形成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腺管周围有基底膜。部分病例间质中见少量纤维组织。(见图)1.讨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Warthins瘤)。于1910年由Albrcht和Arzt首先报道[4]。本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的6%[3]。本院1996-2011年在26600例外检标本中共发现25例,占0.094%.发病年龄以50-~70岁为发病高峰,平均年龄为62岁。男女比率为5:1[4]。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和腮腺的淋巴结,多数位于腮腺下极,偶见于下颌下腺及小唾液腺。本组25例中发生于腮腺者18例,占72%。多为单侧,偶为双侧。本瘤为良性
4、,但文献上有少数恶变的报道[1-3]。关于本瘤的组织来源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来自涎腺本身或封入淋巴结内的涎腺组织[5]。高津等通过免疫组化证实来自涎腺纹管或叶间导管[2]。临床表现为唾液腺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包块。肿物一般小于6Cm,呈圆形或卵圆形,灰白色,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色,有大小不一的囊腔。组织学的重要特征是肿物由上皮和淋巴样间质两种成分构成,上皮形成腺体和乳头,腺体和乳头被覆双层上皮,上皮分化成熟。腺体周围有基底膜环绕。本瘤应与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及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相鉴别。(1)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腺淋巴瘤腺淋巴瘤的共同
5、特点都是淋巴组织中出现腺样及乳头状结构,腺体内出现均匀胶样内容物。但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覆上皮的核成毛玻璃状,核与核之间相互重叠,无典型双层上皮结构。若两者区别实在困难时可借助免疫组化加以鉴别。Tg染色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腺淋巴瘤(-)。(2)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和腺淋巴瘤两者都是由上皮和淋巴样间质两种成分构成,但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的上皮可呈实性巢状,也可为腺管状,但腺管无典型双层上皮结构。与腺淋巴瘤相比淋巴样间质中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较少或物。参考文献1、郭媛珠等,腮腺腺淋巴瘤(6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中华口腔科杂志。1981.16(4):2222
6、、高峰等。涎腺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学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1988.17(3):2311、ZeynelA.karcioglu.Practicalsurgicalpathology.Toronto.DCHeathandCompany.1985.72、Anderson.Pathology.TheCVMOSBYCcompany.1971.13、武汉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编。外科病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