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78581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试论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摘要: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和影响理工科类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工科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该文简要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缺失,探讨了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我们一般把高校校园文化理解为知识密集、人才集中、思想活跃的高等学校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制约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并由自身组织和领导的以师生为主体,
2、以大学生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高校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表现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种形态。相对于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言,校园文化活动则是第二课堂。毋庸置疑,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塑造既依赖于课堂教学等系统的主渠道教育,也离不开与主渠道教育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已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专门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笔者认为各个学校重视的程度,建设的力度与水平,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校园文
3、化作用的认识与重视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结合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实践,对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一些研究,提供有关方面参考。一、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缺失(一)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正确认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理工科院校教育的功利性也随之日渐增长,办教育只考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重视受教育者本身的改造和提高。时至今日,有些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思想上有认识,但行动上无表示,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知识学深学透,掌握扎实,就不用担心就业,学校的就业率就有保证,办学目标就实现了;
4、有些领导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视为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等低层次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有些理工科院校往往以各种理由把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过多地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训练,弱化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学生一门心思地死读书。笔者主持的江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加强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4课题组对江苏省12所理工科院校的调查发现:部分理工科类大学生错误地把理工科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把进大学看作是掌握一门专业和技能,寻求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一些理工科类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5、和作用半信半疑,他们喜欢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文化活动的价值,因此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浪费时间、意义不大。调查还显示,有79.82%的理工科类大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有79.38%的理工科类大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生态文化的内涵;有68.90%的理工科类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一般或不高。(二)缺乏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准确定位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渗透在广大师生的意识形态中,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而理工科院校由于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往往重物质轻精神。有些理工科院校重视学生宿舍、实验楼、教学楼、
6、图书馆、体育馆等建设,大量添置各种实验设备,绿化美化亮化校园,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表现为学生多了、楼馆多了、校区多了,校园精神却少了或没了,精神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内容上存在着较多的缺失。一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往往聚合思维有余、离散思维欠缺,容易导致呆板,缺乏灵气和活力,制定制度常常单一地强调制度的严格,忽视制度本身的弹性和人性化管理,造成人的创造欲望窒息,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气氛压抑的局面,甚至可能背离管理的初衷。另一方面,制度建设时常抱着陈规陋习停滞不前。目前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下,规章制度缺乏人性化,甚至有些与法律存在冲突,有令不
7、行、有禁不止时有发生,没有很好地发挥制度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三)缺乏对教师和管理人员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理工科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于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育,在理论上还很少研究,实践上更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然而人文精神的培育,学生是主体,教师及管理人员是主导,学校人文环境和人文底蕴主要是由教师营造的,正是由于缺乏对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才出现了学校管理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