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多重“地狱”分析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多重“地狱”分析

ID:15266227

大小:26.9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2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多重“地狱”分析_第1页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多重“地狱”分析_第2页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多重“地狱”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多重“地狱”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中多重“地狱”分析摘要: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誉为大正时期的“鬼才”作家,不但因为他擅长写突出的鼻子,丑陋的河童,幽森的罗生门,扑朔迷离又无解的密林,还是因为这些诡谲意象所承载的与世界背离的情感和思想。所谓“人生不过是一行波德莱尔”[1](p823)像他所喜爱的波德莱尔一样,芥川的作品无不浸透了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对生存的怀疑,对死亡的关照。不论是任何题材,那种笼罩他作品的悲剧色彩一直不曾消失。他笔下的人物常用令人震撼的死亡方式传递出惊心动魄的美感。关键词:地狱变芥川龙之介地狱《地狱变》无疑是非常能代表芥川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成就的。著名文学家正宗百鸟也说,“就我自己所看过的

2、范围而言,我毫不犹豫推崇这一文章为芥川龙之介的最佳杰作。即使在明治以来的日本文学史上,它也是一篇放射异彩的名作。”[2]《地狱变》的出现,可以说是芥川留在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其中的种种“地狱”,也是解读芥川和这篇文学名著的核心。一、表层意象:屏风上的“地狱变”“地狱变”原本是佛教用语,也称为地狱绘,地狱图等。描绘了人堕入地狱中各种痛苦挣扎的惨景,有面目狰狞的鬼怪和各种对罪恶之人的刑罚。如在烈火中灼烧,在沸釜中滚煮,被毒蛇怪兽缠绕,甚至被拔舌挖眼等等。极为阴森可怖。原本目的是惩恶扬善,劝勉信徒行善的。在古代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都有相关的艺术作品。在本作品里,是大公命令画师良秀把“

3、地狱变”的图绘制在自己的屏风上。为什么大公要把这种可怖的图景绘制在自己的屏风之上呢?一方面,这种由佛教衍生出的图画与整篇作品中弥漫的宗教色彩相协调。另一方面,第一章中写到大公是个无所畏惧的人,不相信鬼神之类的虚像。“遇到二条大宫的百鬼夜行,他也全不害怕。甚至据说,那位画陆奥盐灶风景的鼎鼎有名的融左大臣的幽灵,夜夜在东三条河原院出现,只要大公一声大喝,立刻就消隐了。”[3](p156)这样的人想必不相信所谓因果报应,也就不认为地狱变相图的可怕了。他让主人公画成此图,应当是有更深的考虑。二、自我地狱:良秀悲剧的必然性画师良秀无疑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公,也是造成悲剧最主要的人物。这位技巧高超的画

4、师,首先就是以一种并不正面的形象出场。纵然他的画技无与伦比,画梅花就让人闻到清香扑鼻,画地狱也能令人感到尸臭阵阵,真可谓出神入化。然而,他傲慢,自大,又自私自利,认为自己的技巧无人可当。从一开始就突出的恶劣性格,就为人物之后的悲剧埋下了线索。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芥川突出地描写了良秀不同一般人的艺术眼光。“画吉祥天神时,画成一张卑鄙的小丑脸,画不动明王时,画成一幅流氓无赖腔。”[4](p160)甚至在大公当面说起他“你这个人就是喜欢丑恶的东西。”[5](p160)时,他也能傲然回敬,“正是这样,现在这班画师,全不懂丑中的美嘛!”[6](p160)这些描写,除了表现良秀的傲慢和为人的放荡不羁

5、,芥川似乎也在尽力强调他的“以丑为美”。在日本战国时代,这显然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审美观,并不被周围人所接受。这种对传统审美观的反叛,也意味着他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显出了良秀对世俗的反叛和背离,透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天才总是孤独的。芥川甚至有一篇小说名为《孤独地狱》,在那里他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一个受孤独地狱折磨的人。”[7](30)同样是天才,同样的孤独之感,在写作良秀时,他仿佛也倾注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良秀孤高的性格,不为世俗所拘束的孤独就像作茧自缚为自己打开了地狱的入口,开篇就注定了良秀为追寻极致艺术而死的命运,似乎也为芥川自己最终对尘世的厌弃和背离留下了蛛丝马迹。前面几章里

6、芥川用了许多笔墨写这位看似不近人情的画师对女儿极致的爱,这也使得最后的结局更富于冲击力。对于良秀来说,艺术就是他最高的生命准则,世俗的感情无法与之匹敌。因此,他在最初的痛苦和绝望后,“却发出了一种不能形容的光辉,这好像是一种神情恍惚的法悦的光。”[8](p180)甚至“他已不是一个凡人,样子极其威猛,像梦中所见的怒狮。”[9](p180)是“庄严的神”和“开眼的大佛”。正是对艺术的痴迷,在见到了与心中描绘之图景完全相符的画面后,那种属于凡俗之人的情感意境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是真正超尘绝俗的艺术层面的美。正是对俗世的超越和真正艺术的领悟,才使他发出了神性的光辉。然而这种领悟需要对世俗生活

7、的完全背离乃至舍弃。这样一念所执导致疯魔的例子并不罕见。中国古典小说中就有所谓为棋而死,死后也不停止下棋的“棋痴”故事。英国作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为了追寻心中艺术的召唤,毅然前往塔希提岛,抛弃了妻子和家庭,抛弃了世俗的一切利益。这种人的生命只为了他追求的艺术而存在。这也是良秀的悲剧所在。和上文所提的人一样,他所追求的“唯美”只能以生命的消解,以对世俗的完全超越来实现。然而他毕竟是人不是神。舍弃了作为人的身份和情感只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