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亲近自然中激发创造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亲近自然中激发创造力14《科学与社会)(S&S)破解"钱学森之问"在亲近自然中激发创造力欧阳钟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我的发言没有如论坛组织者原先希望的一批评科研生态的弊端,而是说了一些事关中国教育生态重大隐患的大实话:"让孩子回归自然".自由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保持好奇心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的教育本质应该让孩子回归自由天性."日本的孩子在幼儿园整天抓小虫,捉泥鳅,上了小学主要学的不是数理化,而是团队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2、.反观我们中国孩子,整天补习奥数,英语等,苦不堪言."我还谈到了自己在泉州度过的孩提时代,我的童年都是在地上玩泥巴,河里捉鱼虾中度过的.在论坛上,我的发言引起广泛认同,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长期无法解决的无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而不是应付考试."专家纷纷呼吁社会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自由,自在,自然成长,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之所以以日本的幼儿教育为例,我是有感触的.从2000年到2002年,日本连续三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并获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可以看成日本基础科学整体崛起的强烈信号.很多中国
3、科学家对此十分感慨,因为一国基础科学的研究实力,势必对该国经济之盛衰产生深刻影响.为此,我专门买了三本介绍2001—2002年三位日本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传记:《被化作者简介:欧阳钟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理论和物理学.第1卷第2期2Ol1年15学所诱惑:自川英树》,《相扑迷的化学梦:实验狂野依良治的诺贝尔之路》,《上班族的诺贝尔奇迹:工程师田中耕一的成功传奇》,关注他们的少年教育与成长的经历.第一本书是白JII的自传,在第一章"我的研究人生"中,白川介绍他是在位于新泻,长野,富山边境的高
4、山中读幼儿园,小学,初中,一共待了十年,直到高中才下山.那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后都立刻丢下书包,到山野中游玩,钓鱼,夏日则在河川中游泳,和自然非常亲近.能拥有这样的生活算非常幸运.在"给年轻人的建议"小节中,白川特别强调,"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我既然获颁诺贝尔化学奖,应该就是"天才",甚至是"天才中的天才".然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于上了大学,我都不曾在学校拿过第一名,也没有被称过什么"天才"之类的.换句话说,我只是个发展平均且不突出的学生.即使像我这样,也能做出普受世人肯定的成果,并且获诺贝尔奖.所以,各位于万不要说
5、自己不是"天才"就放弃努力."在"社团活动中学习"小节里,白川介绍他刚进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时,到处加入社团.他说,"我从小学时代就常在山野中奔跑,追逐蝴蝶与蜻蜓,和自然非常亲近,当然首先选择加入登山社."除此以外,白JI【还加入无线电研究社及国际语社,他说,"早在小学五年级左右,我就非常热衷组装矿石收音机,到了初中能装配短波收音机,收听来自海外的广播."在小节最后,白川指出,"在大学学到的东西,除了学业外,大部分都是来自参加登山社的活动.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原本胆小,毅力不够的自己,培养出自我挑战的意志吧."第二本书的
6、背景是《读卖新闻》中部总社早就预期野依会得奖,几年前就备妥了相关的文稿,作者中包括野依良治的长子野依英治.在第一章"顽皮鬼"中,我们看到童年的野依良治,他的母亲回忆道:"野依很喜爱捕捉昆虫,夏季时还把捕获的蝉塞满在汗衫里带回家,把母亲吓了一大跳."少年的野依住在山边,每天都在山林里探险,他的想象力因此被激发出来.在野依良治读过的神户住吉小学还出过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这就是发明"江崎二极管"的江崎玲於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照2000年统计,日本共有小学24106所,这么多的小学,同一所小学出过两位诺贝尔奖确实不可思
7、议,其秘诀何在?野依的小学恩师水谷悦夫告诉我们,野依就读小学时,正是日本教育体制从军国教育争脱出来的大转换期,教师们都在拼命摸索民主教育真谛,采纳孩童的意向,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个性."我们不希望采取战前那般16《科学与社会>(S&S)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尽力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并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成长."在其他的报道中,我们看到江崎得奖后的感言中也认为,高中,青春期对一个人的成长最为重要.因为这时不仅接受教育,而且还形成了自我意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且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知道发奋图强,勤恳努力.第三本
8、书的作者黑田龙彦以非常动感情的标题——"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俘获全日本人的心?"来写结语的.2002年新科诺贝尔奖得主田中耕一是诺贝尔奖一百多年来仅以"学士"获奖的第一人,那年也是日本第一次同年获双奖(小柴昌俊获诺贝尔物理奖).书中第一章"特立独行的童年时期"介绍了田中从小养成的,看起来平常但绝非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