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40901
大小:3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适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修读的论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部分:桑兵教授历年出版学术专著的“绪论”主要有:1、《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绪论页1—24;2、《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绪论页1—10;3、《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绪论页1—6;4、《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绪论页1—21;5、《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解说》,可参见刘增合:《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文首附录,三联书店,2005年,页1—22;6、《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三联书店,2007年
2、,“总论”页1—42;7、桑兵教授近年来散见各刊的栏目主持评论(学术期刊网查询)第二部分:罗志田教授代表性论著1、《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313页;2、《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375页;53、《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378页;第三部分:其他重要学术论著1、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本书在作者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以1927~19
3、37年间的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深入探讨了它的兴起背景、创建组织、活动范围及领域,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大与影响等。以此为个案,剖析了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互动关系,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之影响。2、陈以爱:国故整理运动的兴起、发展与流衍[此书目前尚未出版,只能了解框架主体,供大家揣摩]目录: 前言:材料、方法、研究取径引论:学术运动与时代思潮上篇:整理国故运动的扩大、变调与退潮第一章整理国故事业的相应者第一节面向社会的整理国故事业39第二节“示人以‘此路不通’”的中国文学研究48第三节“整理国故”:“新文学运动中应有的事
4、”53第四节 沪上言论界的推波助澜63第二章新旧混杂的国学运动第一节“有裨学者,兼立营业”的整理国故事业69第二节音调不一的国学丛书775第三节新精神和旧招牌89第四节“整理国故”与“发扬国光”95第三章新文化阵营对整理国故的讨论与争论第一节“吴稚晖主义”登场101第二节文言文的回潮109第三节新文化导师的检讨120第四节告别普及事业127第四章整理国故运动的退潮第一节“该换条路走走了”137第二节师生之间:“新国学”的两位旗手144第三节“捉妖打鬼”的事业150第四节北伐后的“国学”154下篇:考证学风及其背后的思想论争第一章“新汉学”
5、与“诋程朱”第一节胡适“沟通汉宋”的自我形象167第二节“扬汉抑宋”的胡适形象173第三节“新汉学”:国学之正统177第四节“哲学家”胡适对考据家的看法185第五节胡适的“诋程宋”言论193第六节“借清学打宋学”的清学史研究197第二章考证学风的凝成第一节考据学的客观纪律203第二节“新经学”不易为209第三节《学衡》“余孽”的挑战2165第四节北平学术界的“公论”227第三章“汉宋之争”的新形态第一节《水经注》案再讼的案外案241第二节戴震——民初“反理学”的代表人物244第三节王国维何以“攻戴”?248第四节“攻戴”一役257第五节“
6、新汉学”与“新宋学”264第四章“京派”的学术世界第一节学术与思想的交际和分际275第二节从“大胆的假设”到“小心的求证”284第三节“京派”学风289第四节时代的“落伍者”296结论:寻找一个学术研究的传统3053、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书,是黄浚多年的心血结晶,曾经在《中央时事周报》杂志上连载。该书绝大部分篇幅,所述皆为鸦片战争以来发生在晚清70年间的诸多历史事件,如祺祥政变、海防之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两宫西狩、东南自保、割台事件、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洪宪称帝、
7、张勋复辟、以及辛亥革命等。黄浚以其广博的文史知识,悉心搜集的名人书札、大臣奏稿、宫廷邸报、佚文诗帖等第一手资料,相继缀写成篇。其所记无论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重大事件,抑或是对于时政轶闻、儒林风尚、社会世相、人际纠葛的叙述,皆材料详实、论述完备,实称上品。因其议论时政,臧否人物的篇什,堪为援引广博,论断精确。本书文字精到,行文独具一格,值得揣味。4、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5另外,茅海建教授近年来在《中华文史论丛》上刊发的部分论著5、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近代中国经历了
8、一些范畴性的转变:在经学上,否定了过去两千年的经学传统,认为它们都是围绕着一批「伪经」而积累的学问(康有为)。在文化上,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安定层(傅斯年)。在道德上,发现过去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