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33361
大小:33.0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2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体会心脏骤停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跳骤停的重要措施,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的重要环节。如何在5min内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是CPR成功的护理关键。因此,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过程中,必须分秒必争,挽救患者的生命。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2例,女36例;年龄1O~76岁。致死原因:车祸伤21例,心、脑血管意外25例,发电击伤6例,溺水者8例,晚期癌症6例,7例主动脉夹层瘤,中毒5例。 1.
2、2心肺复苏标准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测肱动脉收缩压≥60mmHg;③病人颜面,口唇及皮肤转红润;④散大的瞳孔缩小;⑤自主呼吸恢复。 1.3方法 在常规心肺复苏程序ABCD(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gDefibriilatlong)进行,建立静脉通道的基础上(液体均先选用生理盐水),并常规使用了大剂量肾上腺素,心动过缓或无收缩时静脉注阿托品,室颤时施行电击除颤或静脉利多卡因,并同时根据血气分析使用了碳酸氢钠及硫酸镁等药物。8 1.4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50例,成功率达64.10%。 2讨
3、论 2.1心脏骤停的判断 心脏骤停突然出现,常常被护士首先发现。患者表现为神志突然消失,呼吸停止或喘息、面色发绀,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心跳骤停4分钟内进行CPR,成功率可达32%,延迟在4分钟以上,成功率仅17%[1]。机体在严重缺氧条件下,各重要脏器均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退行性变,其中脑组织神经细胞对缺氧最敏感,大脑皮质在完全缺氧、缺血状态下,如超过4~6min就可造成永久性损害。因此,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不失时机地建立人工气道。保证呼吸通畅、迅速恢复有效循环,同时,尽快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建立静脉通道,对患
4、者实施基础生命支持(BLS),在这个阶段,急诊护士往往最先接触到患者,而此时也是患者能复苏成功的黄金时间。因此急诊急救护士及时、敏锐的反应、娴熟的操作技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患者的是否心跳骤停,为下一步及时正确的实施心肺复苏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2.2尽可能早的实行有效CPR技术8 对心跳骤停患者及早施行基本的CPR:立即将患者去枕平卧,头后仰卧在硬板床或平地上,打开气道,采用仰头举颌法,立即清除口鼻、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即刻口对口人工呼吸仍为首选,适合现场急救。目前主张推广使用口咽通气管,减
5、少与患者口唇的直接接触,减少感染机会,如有条件可使用球囊一面罩人工呼吸,调整好潮气量6-7ml/kg,约500ml。紧急供氧,氧流量8-10L/min。如在院内,应立即气管插管行呼吸机给氧,注意插管时呼吸中断时间应少于30s,如插管时间超过1min,必须调节通气及氧浓度。胸外心脏按压,心脏按压频率:成人100次/分,强度以胸骨下陷4-5cm,允许胸壁充分弹性复位,并保证按压的连续性。按压的位置会影响到复苏的效果,简便的确定方法为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婴儿为紧贴乳头连线下方水平)。对于按压与通气的比例问题,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
6、血管急救指南建议对所有年龄段病人实施单人CPR,对于成人实施双人CPR时均按照30:2比例给予按压与通气。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则应给予15:2的按压与通气。 2.3尽早电除颤8 电除颤已成为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部分。成功除颤强调越早越好,在心跳停顿后3min内施行除颤。伤病者的生存机会胜过接受其他治疗[2]。许多学者认为,在心跳骤停Imin行电除颤,复苏的存活率约90%,延迟lmin,复苏存活率下降7%一10%。迟至12-15min后电除颤很难奏效[3]。若心脏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颤,严禁除颤,因可引起副交感神经介质释放,
7、减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4]。但对>5min的室颤者也应在积极配合胸外心脏按压,并在使用复苏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电击除颤,一部分患者仍有可能成功。护理人员应掌握除颤的操作程序并及时做好相应的配合。新指南根据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做出以下修订:现场有自动除颤仪(AED)的情况下,任何人目击成人突然意识丧失,应立即除颤。当有1人以上参与抢救时,1人实施CPR直至AED到位,电极连接完毕并分析心律;新指南建议一次电击后应该立即进行CPR。而心跳检查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后进行。成人室颤和无脉惟室速时,给予单向波除颤能量360
8、J。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J的双相波电除颤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电除颤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 2.4尽早建立静脉通道 最佳给药途径:首选上腔静脉系统,尤其肘窝静脉,此处血管粗大,易于穿刺成功且不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