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30160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心理干预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干预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分析【关键词】人工流产人流综合征心理干预 人工流产术是妊娠早期用手术器械把胚胎组织或胎儿吸引或钳刮出来,使妊娠终止的手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人工流产手术方法通常有吸宫术、钳刮术[1]。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无痛人流在大中型医院中已广泛开展,但由于地域不同,受经济水平、消费观念的限制,本地区有多数仍选择普通人工流产。人工流产手术难度不大,但由于手术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受术者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绪反应,加上手术操作疼痛的刺激,术中极易出现心律加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胸闷等躯体症状,即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2]。
2、为了减少RAAS的发生,我们对人流术者施行心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院2006年8月~2007年8月妊娠6~95W要求人工流产的554例受术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76例,初孕160例,占57.9%,年龄最大40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27.2岁,心理干预(试验)组278例,初孕165例,占59.4%,年龄最大39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26.9岁,术前、术中、术后实施心理干预。两组均排除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有过同类手术史等方面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3、 (1)对照组 术前不做任何处理,按传统方法施行人工流产术。 (2)心理干预组 心理干预实施者和时间设计,由相对固定的手术医生和护士根据受术者的心理特点在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实施。①术前心理准备:向受术者提供人流手术有关的信息,解除受术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心理负担,让受术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到坦然、轻松地接受手术。②术中具体的心理干预:术中的心理干预是关键环节,受术者来到人工流产室,陌生的环境、“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即可给受术者造成紧张、压抑气氛,因此医务人员应用亲切、友善的语言与之交流,举止大方,态度严肃认真,以减轻受术者对环境的恐惧及给受术者有安全和依赖感。会
4、阴消毒时,告诉受术者只要术中配合,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在扩宫及吸宫时可提前暗示“5有些不舒服,忍耐1~2分钟就会好”。护士可以与受术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抚摸受术者的头部或握住受术者的手,教会放松,如深呼吸或哈气等,另外可根据情况结合穴位按压,如:合谷穴、内关穴等,可减轻痛觉,使受术者保持安静,减轻术中反应。③术后心理干预:手术结束后让其在手术床上静卧数分钟,不要立即让受术者下床,以免造成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晕厥,注意受术者的心理变化,以及阴道出血情况,对术后出现的不适要耐心解释并指导术后注意事项,发放人流术后注意事项说明单。 3.观察内容及评定指标 (1)观察内容 对
5、两组受术者术前、术后、血压、脉搏测定同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人流综合征症状。 (2)评定指标[3] ①术中心率60次/分以下,或心率下降超过20次/分以上具有呕吐、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中的三项症状者。②术中BP<10.7/8kPa以下并伴有以上三项症状者。 4.统计学方法5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发生RAAS38例,发生率为13.8%,心理干预组发生RAAS12例,发生率为4.31%,两组RAAS发生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15.07,P<0.01,心理干预组RAAS发
6、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讨论5 多数女性尤其是第一次做人工流产手术会背负一定的思想包袱,如果手术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受术者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绪反应,加上手术操作疼痛的刺激,术中易出现人流综合征。国内有报道人工流产术中RAAS的自然发生率为13.5%[3]与本研究对照组RAAS的自然发生率13.8%相近。本研究心理干预组的RAAS发生率为4.31%,与对照组的RAAS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心理干预对减少人工流产中RAAS的发生有良好效果。人工流产手术操作时所产生的的疼痛对正常妇女来说是可以耐受的,而当受术者处于不良情绪或者极度紧张状
7、态时,整个机体对外刺激的敏感度增强,耐痛阈降低,就极易导致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心理干预在于注重术者与受术者的情感交流,分散注意力,达到减轻或缓解受术者的焦虑,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使受术者积极配合医生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RAAS发生。人工流产手术实施心理干预既减少了术中RAAS的发生又不增加受术者的经济负担和术者的操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是临床实用、经济、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的方法。【参考文献】 [1]廖秦平.妇产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546-555. [2]朱颖,杨洁,骆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