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30098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2
《心理干预改善葡萄胎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理干预改善葡萄胎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改善葡萄胎患者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将有抑郁状态的45例患者随机分观察组22例,对照组2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予心理干预。结果:经干扰后第4天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实施心理干预可改善葡萄胎患者抑郁状态,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理干预;葡萄胎;抑郁 葡萄胎继发于妊娠,亦称水泡状胎块,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终末绒毛转变成水泡,水泡间相连成串,具有较高的恶变率[1]。部分葡萄胎尚需化疗
2、,一经确认患者心理压力很重。我们对60例此类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后发现,有75%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抑郁症状,且文化程度高的抑郁症状多见,我们对23例进行心理干预,并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为我科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60例葡萄胎患者中45例有抑郁症状患者。年龄17岁~43岁,平均年龄30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8人,高中及大专以上37人。其中工人16例,知识分子12例,机关干部10例,其他7例。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入院后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
3、S)[2]通过20个项目来反映抑郁状态。按1级~4级评分,用正反向计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标准T分。≤50为划界分,50≤T<60为轻度,60≤T<70为中度,T≥70为重度。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个别病情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患者口述,护士代为填写问卷。8 1.2.2 干预方法 将有抑郁症状的45例患者随机分观察组22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检查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及对疾病的认识和相
4、关知识掌握情况,找出原因;根据不同个体采用开放式(从患者的回答中继续提问)、启发式(患者不愿说出的问题,采取启发、诱导)、讨论式(护患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可充分发表意见,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等交谈方式通过询问患者家庭成员间关系、家庭经济来源、单位状况等,鼓励患者倾诉内心苦闷;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利用图片、讲课、黑板报、小册子等集体和个别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疾病转归等情况,使其建立治疗疾病的正确态度,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争取家属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鼓励家属陪伴、亲友探视。 1.2.3 评价方法 采用相同测
5、试表,分别在治疗的第2天、4天、8天、12天对两组进行SDS评分,并进行比较。分数越高,抑郁症状越重。统计学处理用非配对t检验。8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葡萄胎患者SDS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显示干预后第2天,两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4天、8天、12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8 3 讨论 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可导致躯体功能明显下降,患病率、复发率升高,死亡率
6、上升,导致家庭不和增加。积极的心理因素可缓解心理应激源的冲击,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唤起患者积极的适应应对机制[3]。 3.1 相互信任的关系是心理干预成功的关键 通过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诉说内心的感受,让患者有机会将内心压抑的感受发泄出来,同时让患者身心尽量放松,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设身处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并给予理解、同情、安慰,让患者认识到抑郁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选择最佳的生活方式[4]。8 3.2 家庭的支持可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家庭的支持可稳定患者情绪,增加患者被爱的感觉,增强治疗信心。
7、葡萄胎有遗传特点,完全性葡萄胎的染色体基因组是父系来源,部分性葡萄胎核型常是三倍体[1]。没有很好的防治方法,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此外子宫切除、化疗及放疗的副作用使患者感到恐惧,且担心婚姻质量影响生育,使患者在思想上产生很大负担,所以应了解疾病治疗过程中家庭成员的支持情况,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指导其在感情上安慰、关心,生活上照顾,让患者体验到亲人的爱,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缓解其抑郁情绪。 3.3 社会的支持可给患者心理安慰 由于疾病的病情长,特别是需要化疗的患者,要经过10个~12个疗程,经济负担较重,有部分常
8、需要父母、亲友资助。患者对家庭、社会的依赖增加,得不到这些支持可使患者产生无助、活着无价值等情绪反应,促使其抑郁产生,因此,在患者面前不应讨论费用问题,鼓励患者家人、亲友探视、陪护,强化社会支持,从而减轻其孤独无助感,建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8 3.4 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