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25955
大小:3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2
《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相关因素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相关因素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DAI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1)90例DAI患者恢复良好42例(46.7%),中残14例(15.6%),重残5例(5.6%),持续植物状态11例(12.2%),死亡18例(20.0%)。(2)DAI的预后相关因素:入院时GCS评分越低则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差,CT微出血灶累及中线区者及伴有弥漫性脑肿胀者预后较差。结论DAI患者入院时GCS评分、DAI病灶的部位及是否伴弥漫性脑肿胀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颅脑损伤;预后弥漫
2、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l)是一种严重的原发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是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颅脑损伤类型。DAI是目前最重要的脑外伤类型之一,是引起病人死亡、非血肿性迁延昏迷、严重致残及持续植物状态[1]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对DAI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DA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住的90例有完整的临床及CT资料的DAI病例,并参考相关文献,探讨影响DAI的预后相关因素。1资料与方法8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男75例,女15例,年龄4~74岁,
3、平均年龄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81例(90%),高处坠落伤3例(3.3%),钝物打击伤6例(6.6%)。1.2入选标准(1)伤后有立即发生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大于6h,可伴有瞳孔改变及脑干征;(2)CT表现为大脑半球以及胼胝体、脑干或小脑等部位白质内小的多发非占位性出血灶,直径<1cm,可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或初次CT表现正常。1.3临床表现(1)DAI患者入院当时GCS评分GCS评分11~15分24例(26.7%),GCS评分6~10分29例(32.2%),GCS评分3~5分37例(41.1%)。(2)瞳孔改变26例有瞳孔改变(28.9%),包括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
4、或缩小,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而其余64例未出现瞳孔改变(71.1%)。(3)病理反射双侧锥体束征阳性33例(36.6%),单侧锥体束征阳性15例(16.6%),锥体束征阴性42例(46.6%)。1.4CT表现本组患者均于伤后48h内行颅脑CT扫描,CT征象示大脑白质内散在点、片状出血,未形成血肿,占位效应不明显,伴或不伴有弥漫性脑肿胀。其中DAI微出血灶累及中线区47例(52.2%),未累及中线区27例(30.0%),CT阴性16例(17.8%)。伴有弥漫性脑肿胀41例(57.7%),不伴有弥漫性脑肿胀49例(42.2%)。81.5治疗情况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化治疗,
5、其原则为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和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补充营养和防治并发症发生。其中手术行去骨瓣减压6例(7.3%),余患者(92.7%)均行非手术标准化治疗。患者死亡18例,8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2例死于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8例为伤情过重家属放弃治疗。1.6预后依DAI患者GCS预后分级标准[2],分为良好(成人能工作,学习)、中残(生活能自理)、重残(生活需他人照顾)、持续植物状态及死亡五型。1.7统计学方法结果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2结果2.1本组患者恢复良
6、好42例(46.7%),中残14例(15.6%),重残5例(5.6%),持续植物状态11例(12.2%),死亡18例(20.0%)。2.2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见表1。8入院当时GCS评分越低则出院时伤残程度越重(χ2=69.114,P<0.05)。表1GCS评分与伤残等级2.3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昏迷时间的关系见表2。本组患者(除植物状态及死亡患者)昏迷时间1~61d不等。入院当时GCS评分越低则昏迷时间越长(F=807.075,P<0.05)。表2GCS评分与昏迷时间2.4患者CT病灶分布与预后的关系见表3。CT显示DAI病灶累及中线区者伤情重于未累及
7、中线区者(包含CT阴性者),χ2=43.406,P<0.05。表3病灶分布与预后的关系2.5CT显示是否伴有弥漫性脑肿胀与预后的关系见表4。CT显示DAI伴弥漫性脑肿胀者伤情重于不伴弥漫性脑肿胀者(χ2=37.556,P<0.05)。表4是否伴有脑肿胀与预后的关系3讨论8DAl是一种严重的原发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是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颅脑损伤类型,据报道[3],几乎所有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或颅脑损伤中1/3脑死亡病例都因DAI所引起。1956年,Strich首先提出了大脑白质弥漫性变性的概念,1982年,Adams等[4]将其正式命名为D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