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05997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大鼠股骨干闭合性骨折模型的研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鼠股骨干闭合性骨折模型的研制【摘要】 采用新型研制的骨折模型仪将SD大鼠股骨干打击成骨折。横形骨折占70%,斜形骨折占30%。术后4周骨折愈合发生率为80%。新型骨折模型仪在打击能量、打击部位和骨折线形态等方面可控性好、可重复性高。【关键词】股骨骨折内固定愈合 为探索骨折治疗的新理论、新疗法,有必要建立一个贴近临床环境的动物骨折模型[1,2]。我们制作的大鼠股骨干闭合性骨折模型,非常贴近临床环境,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骨折模型制备50只SD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电钻将直径1.
2、2mm的克氏针钻入股骨髓腔预先固定。将股骨干中1/3处打击成骨折,打击重量为700g,打击高度为10cm,打击刀刃与骨骼支柱平面的最小距离为1.2mm。 2股骨干影像学分析和解剖学观察450只SD大鼠制成骨折模型。其中30只即刻拍摄股骨干前后位X线片,描绘出骨折线形态。解剖出相应的股骨干,同样描绘出骨折线形态。测量髓内克氏针最大弯曲位移和角度。 另20只分别在手术后2、4周随机选择10只先摄股骨干前后位X线片,骨折端有骨痂形成,无明显骨折线,定义为骨折愈合,记录骨折愈合的动物数。解剖出股骨干,骨折端
3、有明显骨痂形成,无异常活动,定义为骨折愈合,记录骨折愈合的动物数。 3结果30只大鼠骨折线形态判定:X线片评估,横形骨折占80%(27/30),斜形骨折占20%(21/30);大体标本解剖评估,横形骨折占70%(6/30),斜形骨折占30%(9/30)。髓内克氏针最大弯曲位移为(1.96±0.62)mm,弯曲角度为(17.17±5.25)°。 20只大鼠骨折愈合判定:术后2周,通过X线片评估和大体标本解剖评估,骨折愈合发生率均为10%(1/10)。4周后,骨折愈合发生率为80%(8/10),其中1只
4、大鼠内固定失效。 讨论4 骨折端的创伤能量、移位程度、骨折类型、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等诸多局部因素均会对骨折愈合产生影响。这就导致了同一部位的骨折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要探索治疗骨折的新技术、新疗法,就有必要建立一个贴近临床环境的动物骨折模型,而且影响其骨折愈合的全身和局部因素要仅可能一致。同批试验动物的随机分组能较好地消除动物全身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如何有效减少局部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是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 开放性动物骨折模型常采用细克氏针钻孔、线锯、摆锯等方法形成骨折,因其对骨折端
5、局部的干扰无法定量控制,而且不符合临床情况,已逐渐被闭合性骨折模型所替代。我们自行研制的骨折模型仪能确保骨骼受到的打击力精确可靠,尽可能地减少打击部位的差异。 骨折的明显移位能进一步加剧骨折端周围软组织的挫伤、骨膜的撕裂和微循环的损伤。本研究中,预先在大鼠股骨髓腔内钻人直径1.2mm的克氏针,打击刀刃与骨骼支柱平面的最小距离设定为1.2mm,等同于髓腔内克氏针的直径。打击后,所有股骨干均发生了骨折,髓内克氏针最大弯曲移位仅为(1.96±0.62)mm,弯曲角度为(17.17±5.25)°。在确保骨折的
6、前提下尽量减少了骨折端的移位程度,降低了骨折端的移位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4 骨折线的形态也会影响骨折愈合,通过X线片,将骨折线形态相同的骨折模型筛选出来进行进一步试验,可避免不同骨折形态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中,30只SD大鼠通过X线片评估,股骨干横型骨折占80%,斜形骨折占20%,表明骨折端形态可控性好。短斜形骨折在股骨干前后位X线片上难以与横形骨折区别,有3例在股骨干前后位X线片误以为横形骨折,大体标本解剖发现为短斜形骨折。为确保正确筛选出横形骨折,有必要加拍股骨干侧位或斜位片。骨折术后2周和
7、4周,骨折愈合率分别为10%和80%,与文献报道相似[3]。【参考文献】 [1]MorshedS,CorralesL,GenantH,etal.Outcomeassessmentinclinicaltrialsoffracturehealing[J].JBoneJointSurg(Am),2008,90(S1):62-67. [2]O'LoughlinPF,MorrS,BogunovicL,etal.Developmentofpreclinicalmodelsinfracturehealingr
8、esearch[J].JBoneJointSurg(Am),2008,90(S1):79-84. [3]KokubuT,HakDJ,HazelwoodSJ,etal.Developmentofanatrophicnonunionmodelandcomparisiontoaclosedhealingfractureinratfemur[J].JOrthopRes,2003,21(3):503-510.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