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ID:15204839

大小:27.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_第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_第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瘢痕疙瘩与分期护理的疗效。方法2000~2006年间我院门诊共治疗58例瘢痕疙瘩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用疤痕灵外搽;治疗组35例用中药内服,曲安缩松A、5氟尿嘧啶﹙5-FU)、利多卡因以2:1:2比例混合配液注射瘢痕组织,外用黑布膏药加压外敷。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中西结合、内外结合治疗瘢痕疙瘩在临床上经济实惠,可推广应用,分期护理在临床上也很重要。【关键词】中西结合瘢痕疙瘩分析护理瘢痕疙瘩(Keloids)为一种继发于皮肤外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

2、和透明性变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生性皮肤病,好发于女性。2002~2006年间我院门诊共治疗58例瘢痕疙瘩病人,中西结合疗效较好,护理体会较深,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58例瘢痕疙瘩病人系我院门诊病例,皮损主要分布在胸骨区,次为四肢,耳部,其他皮肤少见,损害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滑,边缘常呈蟹足状。皮损初发为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红棕色、白色,软硬不等。皮损中一般无毛囊及其他有功能的附属腺体,发生于耳、颈、腰部的瘢痕疙瘩趋向于有蒂,而胸部、上臂部和四肢的损害扁平无蒂。自觉瘙痒或疼痛,尤以受压或摩擦时为甚。58例病人中女3

3、5例,男23例,女:男为1.52:1,年龄3~67岁,平均24.5岁;病程3个月~12年;疗前未治疗者47例,经过1~3次治疗者11例;皮损超过2处者27例。将5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皮损共31处;治疗组35例,皮损共68处。两组病例在年龄、皮损部位大小、病程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方法: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三棱10g,白花蛇舌草15g,柴胡10g,枳壳10g,炮甲10g,生牡蛎30g,水煎服,日服1剂,若兼湿热者加土茯苓20g、玄参12g;用曲安缩松A、5氟尿嘧啶(5-FU)

4、、利多卡因以2:1:2混合配液用高压助推器注射瘢痕组织;外用黑布膏药[1]加压外敷。以上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瘢痕灵膏(郑州密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5g×1支),外搽,每日2次,3个月1个疗程。1.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2结果2.1疗效判断标准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效果,皮损消退变平接近正常皮肤者为痊愈;90%以上消退变平为有效;皮损消退变平<10%,或原有皮损变化甚至增长为无效。52.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愈率比较χ2=12.1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3个月后,不规则治疗的有3例,均为对照组的

5、病人。疗效提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痊愈8例,其病程均在3~6个月内。3分析与护理3.1临床分析瘢痕疙瘩一般发生于外伤后或外伤后数月。部分患者可自行发生,尤以胸骨区皮肤多见,推测这可能由于患者察觉到轻微损伤的缘故[2]。对照组痊愈8例,病程均在3~6个月内,提示瘢痕疙瘩宜早期治疗可改善外观,减轻自觉症状及相应并发症[3]。采用中药内服,理气活血,软坚散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各部生理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治疗上应视局部与全身密切联系的整体观点,因而达到其疗效。3.2护理3.2.1增生期护理5增生期以恢复肢体功能,保护创面,减轻

6、症状,预防瘢痕增生和挛缩为护理要点。高度重视心理护理,使病人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保护创面,避免挫伤和感染,深II烧伤愈合的创面早期容易引起水疱破溃,应特别注意保护,可以用无菌空针管将泡液抽出,然后涂以碘伏、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纱布包扎治疗,面积大时可用大网沙覆盖半裸治疗;注意变更体位和姿势,保持肢体和功能位,预防挛缩,促进血液循环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生活护理,指导病人参与日常生活和劳动,给予病人医疗体育训练,以恢复各类关节的功能,应用加压疗法,加速瘢痕的软化和成熟,预防瘢痕增生;病人痒痛不适,可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止痒药物及耐心的

7、安抚工作。3.2.2成熟期护理瘢痕疙瘩治疗在成熟期以去除瘢痕,解除瘢痕所造成的畸形和功能障碍为重点,护理工作应围绕这一重点开展。瘢痕疙瘩发病的详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都不能达到根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彻底明白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和致病原因,那么就可以从临床上治愈该病。【参考文献】1蔡景龙.现代瘢痕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1.2MurrayJC.ScarsandDermatolLin,1993,1114:696-708.53丁桃.物理因子治疗不同病期瘢痕疙瘩增生6

8、2例的疗效观察.皮肤病与性病杂志,2001,23(4):29.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