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

ID:15204119

大小:30.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_第1页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_第2页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_第3页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_第4页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热病的辨治和剖析【摘要】从外感热病角度探讨小儿高热持续不退的辨治。应用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细心辨证施治小儿高热持续不退,在治病过程中症情变化,治法也随之而变,而能迅即热退症和,如匙开锁,显示了中医药治疗高热久热重症的优势特色。【关键词】小儿高热;久热;中医药辨证施治;伤寒与温病理论;王霞芳经验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体温中枢功能不全等疾病均可有发热表现,可以针对病因治疗。但临床上常有些患儿持续高热1~2月,诸法治疗不退,全身检查和实验室指标均正常,西医诊断为发热待查

2、,因病因不明而难以退热;另有些患儿,在高热退后,往往低热持续不清,西医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这些患儿转辗求治于中医。我们按中医理论,对热病分别从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根据患儿发热的时间、兼夹症状、脉舌的不同,分析病因病机、邪之传变,辨证分为外邪束表、营卫不和、少阳郁热、表里同病、或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证型,对久热、低热不退者常能有迅速退热的良效,试举案剖析如下。  病例17翁某,男,3岁,2000年11月24日初诊。午后发热半年。半年前腹泻,继发支气管肺炎,咳愈泻和后,发热持续不退,由外地转院

3、来沪。已先后在其他医院住院3次共3月余,化验血常规20余次均正常,全身检查包括CT、核磁共振各项均无阳性表现。每天下午发热达38.3℃,午夜增至39℃,凌晨热自降未净,经西药治疗,曾加服甘草清热解毒剂,汗出体表清凉,午后发热如前,拟诊“发热待查”。经介绍来中医科求治,观患儿面色淡白少华,舌红苔薄白腻,脉细数,纳少便干。为久热邪恋,有汗不解,先拟调和营卫,解肌退热。方药桂枝汤加味:桂枝3g、炒白芍6g、甘草3g、黄芩9g、藿香10g、鸡苏散(包)10g、生姜3片,红枣3枚,2剂。11月26日二诊:药后微汗

4、出热降,午后发热达38.5℃,近检双肾轻度积水,面色淡白,汗出怕风,咽痛,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小数。表证未罢,里热起伏。再拟柴胡桂枝汤出入:柴胡6g、黄芩6g、太子参9g、桂枝3g、炒白芍6g、甘草3g、桔梗5g、炒牛蒡子9g、生姜3片、红枣3枚,3剂。11月29日三诊:药后汗出递减,热势渐降,苔化薄润,胃纳已馨,大便转调,脉细小数,改投桂枝汤加青蒿9g、黄芩6g、太子参9g、防风6g、仙鹤草15g,7剂。12月6日四诊:热退已净,病情向愈,神振面淡。方用桂枝汤合四君子汤加当归9g、黄芪6g、防风6g、糯

5、稻根须15g,15剂调扶之。  按语7  患儿发热虽久,热势不高,查无内病,合面色脉苔观之,辨为太阳中风营卫不和,兼夹湿热。首用桂枝加黄芩即阳旦汤,调和营卫,解肌化湿退热。药后汗出怕风,热降未净,午后热升,乃表证未罢,邪已传入少阳,太阳少阳并病,故改投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三诊时汗出递减,热势已弱,惟久病正气已虚,余热深居难透,加太子参、仙鹤草扶助正气,助桂枝汤解肌透邪,加青蒿领邪外出,而遣余热。患儿发热虽已半年,根据症状辨证分析,病邪尚流连于太少两经,仍选柴桂汤是以柴胡剂和解少阳为主,加桂枝汤兼

6、散表邪为次,使病邪自少阳转达太阳汗出而解。前后服药9剂,辨证选方步步为营,终能热尽病愈。  病例2瞿某,女,9岁,2000年10月15日初诊。高热连续53d,在外院住院已40d,每天壮热达40℃以上,予抗生素治疗,加服“美林糖浆”始得大汗而热降,约5h后又寒战高热无汗。检查血沉(ESR)63~105mm/h,腹部B超示肝门后腹膜大血管周围淋巴结增大。骨髓穿刺涂片:粒系增生较明显,部分细胞退行性病变;各种培养均无阳性发现。诊断“发热待查”。患儿形体羸瘦,面黄虫斑明显,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弦数,刻下体温4

7、0.1℃。自诉胸脘不舒,食欲不振,溲黄便调,先寒战后壮热,畏寒时盖被2条,颈淋巴结肿大。证属温病邪热传里与湿相合,胶结难解。先拟芳化疏解透达,藿朴三仁汤出入。藿香10g、佩兰10g、川厚朴6g、杏仁6g、薏苡仁20g、砂仁(后下)3g、白豆蔻(后下)3g、柴胡6g、黄芩9g、青蒿9g、白薇9g、薄荷(后下)3g、滑石(包)30g、甘草37g,3剂。10月18日二诊:服药2剂,周身微汗出,热退转平,不寒战,苔化根尚薄腻,知饥索食不多,近有咳嗽盗汗,再拟芳香益气化湿。藿香10g、川厚朴6g、杏仁9g、薏苡仁

8、20g、砂仁(后下)3g、白豆蔻3g、太子参9g、黄芩6g、青蒿9g、白薇9g、滑石(包)15g、甘草3g、姜半夏9g,4剂。10月22日三诊:热势转平后未再起伏,已出院。痰咯黄稠,舌红苔微黄腻,纳少汗减。湿痰阻滞中焦,再拟芳香化痰醒胃。藿香10g、苏梗10g、川厚朴6g、杏仁6g、薏苡仁20g、砂仁(后下)3g、白豆蔻3g、太子参9g、黄芩6g、姜半夏9g、橘皮5g、橘络5g、茯苓15g、滑石(包)15g、甘草3g、青蒿9g、谷芽15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