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9960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可吸收针治疗bennett骨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可吸收针治疗Bennett骨折【关键词】骨折1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6~62岁,平均31.1岁;左侧4例,右侧27例,均为单侧;运动伤14例,交通伤10例,击打伤5例,机器伤2例;受伤距手术时间0~6d,平均1.6d。患者均有拇指屈曲内收畸形,第一掌骨基底部向桡背侧突出,压痛,拇指活动受限;X线片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腕掌关节脱位或半脱位。2手术方法2.1可吸收针内固定术在第一掌骨桡背侧面沿大鱼际肌桡侧和近侧边缘作“L”4形切口,从骨膜外显露骨折及第一腕掌关节,切开关节囊,在直视下复位使关节面平整,巾钳暂时固定。用电钻自掌侧
2、骨块(可经关节面)向桡侧掌骨钻入1或2根可吸收内固定针(带有钢针头),再将空心电钻连接至钻出的针头部,反转拖动直至针移行部通过桡侧掌骨;持针器夹持用力抽紧,直至针尾部牢固楔入骨块;贴骨面术刀削除外露的针两端。修复关节囊,关闭切口。短臂拇人字管形石膏外固定3~4周后,开始主动活动。2.2闭合钢针固定术用手法牵引和侧方压力作闭合复位,保持骨折的整复;在透视下经皮穿1或2根克氏针将两骨折块固定在一起;若掌侧骨块较小,在第一掌骨基底穿1根克氏针经关节进入大多角骨;靠近皮肤折弯、剪断针尾。短臂拇人字管形石膏外固定4~6周后,拔针、功能锻炼。3治疗结果本组
3、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1.9个月。按TAM系统标准[2],根据拇腕掌关节的局部症状、体征、拇对掌、外展、内收等活动范围和X线片表现,对拇指进行功能评定。可吸收针内固定术组16例,平均随访12.3个月,优8例,良7例,差1例;闭合钢针固定术组15例,平均随访11.5个月,优6例,良8例,差1例。P>0.05,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且优良率均在90%以上。典型病例见图1。4讨论4当第一掌骨处于轻度屈曲时,作用其上的纵向暴力可使基底向近、背侧移动并与大多角骨撞击,由此导致基底骨折。掌侧骨块因有掌侧韧带附着,留在原位;而背侧掌骨,则在拇长展肌
4、腱和拇收肌的协同作用下向桡背侧移位,即第一腕掌关节脱位。从形态上看,可将少见的Rolando骨折视为粉碎型的Bennett骨折[1]。可吸收内固定针利用多聚-P-二氧环己酮(PDS)制造,被广泛地用于可吸收缝线,可被机体良好地接受。PDS聚合体的代谢及降解主要是通过体内水解的方式进行并通过尿排出体外,或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通过呼吸道排出[3、4]。在6个月内,内固定针被逐步完全吸收。该针由3部分组成:(1)针头部为直径1.3mm金属钢针;(2)移行部是由1.0mm向1.35mm渐增粗锥形可吸收部分;(3)针尾部为直径1.35mm可吸收固定部分。
5、图1右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脱位图2切开复位可吸收针内固定术后X线片可吸收针克服了金属植入物所拥有的许多缺陷。金属植入物较高的弹性系数,对骨折部位具有应力保护作用,导致骨质减少。可吸收聚合物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机械强度逐渐降低,将应力逐步向骨折部位传递;新骨质随着植入物的降解而生长,从而遏制了骨质减少、降低了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性。4通过随访、观察作者体会:闭合钢针固定(Wagner)术,取材方便,费用低廉,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方便,术中基本无出血,但需影像监视设备。可吸收针内固定术由于是切开直视下操作,故可达解剖复位,且可较早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对肌腱无阻碍
6、,无需二次手术。但常需臂丛麻醉,可吸收内固定针较为昂贵。可吸收针内固定术,无需透视下操作,避免了手术人员受放射损伤。【参考文献】[1]王澍寰,主编.手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281-282.[2]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3:130-136.[3]高招文.可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9:907.[4]杨子来,陈允震.可吸收内固定物在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05,7:446.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