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7313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关键词】乳突尖假性孤立性 乳突尖部假性孤立性异常信号影像解剖学基础乳突尖部假性孤立性异常信号是指MRI检查中,在颞骨的岩骨尖部可见假性孤立性异常信号,表现为两侧非对称性局部骨髓内脂肪组织或乳头蜂房内积液的异常信号(图1)。乳突尖部的含气与乳突蜂房气化程度有关,发育比较好的约占33%,乳突呈蜂窝状。如果乳突发育不良或完全未发育,在乳突尖部,MRI就可见骨质内的髓化脂肪信号。一般乳突气化呈左、右非对称性的比例约占4%~7%。根据髓化脂肪组织的含量,MRIT1WI及T2WI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信
2、号,易被误诊为疾病(图2a、b)。髓化脂肪组织患者,临床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常于头颈部MRI检查时偶然发现。 乳突蜂房内积液也比较常见,正常乳突尖部的蜂房与中耳相通,容易受到感染和炎症的累及,当炎症治愈后,可因气房和中耳通道的不畅和阻塞,以致局限性无菌性积液(图3a、b)。因此,乳突蜂房内局限性积液也比较常,据统计约占日常头颅MRI检查中的1%,也是乳突尖部最常见的异常征象。乳突蜂房内积液的信号同正常脑脊液,T1呈低信号,T2呈明显的高信号。有时液体内蛋白质含量较高,T1也可表现为等或高信号。增强MRI乳突尖部的骨髓和
3、积液均无强化。CT扫描可以通过乳突蜂房形态、脂肪和积液的CT值等,比较容易作出确诊。4 临床意义 发生在乳突尖部的病变比较少见,常见的有先天性胆脂瘤、表皮样囊肿、肉芽肿(图4a、b)、骨髓炎、颅内肿瘤等[1],这些疾病都需要与骨髓内脂肪组织和蜂房内积液相鉴别,后者多无明显骨膨胀性改变和骨质破坏征象。在不同的MRI成像方法和序列中,骨髓内脂肪和蜂房内积液都有特征性表现,一旦MRI信号特征不明显或与上述疾病很难区分时,应该追加高分辩率CT检查或随访动态观察[2]。乳突蜂房内局限性积液的临床意义并不大,如患者临床没有任何
4、症状和体征,往往不需要任何治疗。 假性颈静脉球瘤征 影像解剖学基础假性颈静脉球瘤征是指颈静脉球相当于颈内静脉上端向乙状静脉的移行部,为局部局限性扩张的静脉血管。MRI检查中,可见双侧颈静脉球部非对称性扩大,平扫表现为软组织信号和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很容易被误诊为肿瘤和血栓形成等病变,故称为假性颈静脉球瘤征(图5a、b)。 双侧颈静脉球在颈静脉孔部先天性变异的发生率很高,其中左右不对称、甚至有明显4误差最常见,一般右侧多明显大于左侧,约是左侧的两倍(图5b)。从横窦到乙状静脉窦,颈内静脉直径多数也是右侧大于左侧。颈静
5、脉球是在随着出生卧位~立位体位的变化,加之血流循环动力学的作用下而形成的,这在2岁以下小儿的血管造影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颈静脉球的形成也与右心房的搏动有关,由于血管的搏动使周围骨质吸收导致颈静脉孔扩大,尤其是右侧与右房间距最短且直线连接,受血管搏动的影响更明显。 在颈部MRI中,颈静脉孔部往往是成像部位的下方,比较容易受到流空效应的影响,这点应该值得注意。颈内静脉等比较大的静脉,在SE和快速SE序列中,多数表现为流空的无信号区域,但随着血流速度成像参数和方向等不同,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信号,即使增强MRI也呈不同的
6、增强效果(图6a、b、c)。 临床意义 颈静脉孔区可见多种疾病,最常见的有高位颈静脉球、颈静脉球瘤样扩张等正常变异,其次见于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图7a、b)和脊膜瘤等肿瘤性病变,血栓形成等也比较常见[3]。当MRI发现两侧颈静脉球和颈静脉孔非对称性扩大,或于颈静脉孔区可见肿瘤样软组织信号和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时,则需要与该区域的肿瘤性病变和血栓形成等相鉴别。MRV对于区分静脉血流、评价血管形态和走形,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使用2D-TOF、增强3D-TOF、相位对比法(phase4contrast,PC)等成像方法。值得
7、注意的是TOF法成像中,因血栓的不同时期,有时可表现为高信号;而在PC法中,设定适当的速度编码(velocityencoding,VENC)相当重要。另外,CT扫描对评价周围骨质的变化帮助较大,可以清楚显示颈静脉孔的大小形态与周边骨质结构的关系,特别是骨皮质和颈静脉棘有无骨质破坏等,是鉴别于肿瘤性病变的重要征象,必要时可采用局部的高分辩率CT检查。【参考文献】1.杨宏宇,黄晓斌,李树春,等.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4):1-3.2.方文辉,刘国瑞,郑文斌,等.慢性中耳乳突炎的HRCT
8、诊断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3):24-26.3.吴政光,周建辉,王忠信,等.颈动脉体瘤的CT多平面成像诊断.罕少疾病杂志,2003,9(1):3-5.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