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2659
大小:29.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临床常见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临床常见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机制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临床应用,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种类也发生着变化,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对多种抗生素都耐药的多重耐药性问题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就耐药性细菌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论述如下。1耐药性细菌产生的原因1.1细菌自身原因细菌的遗传物质是染色体和质粒。细菌有显著的适应性和惊人的多变性,遗传基因可以自发突变,形成耐药性;还有一些细菌含有耐药性质粒(R质粒),质粒可以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而获得耐药性;不同种属的细菌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化等多种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而获得耐药性。1.2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2、和不合理利用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不合理利用治疗疾病时,人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大量杀灭,而不敏感和产生耐药性细菌大量繁殖,是引起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长期应用和滥用抗生素的结果是增加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愈来愈多。除以上两点是耐药性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外,医院交叉感染和现代医学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是耐药性细菌产生的原因。52几种临床常见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机制2.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961年英国首次报道MRSA,到目前为止,MRSA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要致病菌,几乎所有MRSA都是多重耐药,是临床治疗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主要
3、有两种:(1)由于质粒介导产生的β-内酰胺酶,属获得耐药,来源为DNA的转导、转化、或其他类型的DNA插入,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去活性,从而产生耐药性。(2)由染色体DNA介导的固有耐药性,主要是由于MRSA存在mecA基因,它编码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亲和力很低而产生耐药性。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正常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与抗生素结合而失去介导细胞壁合成作用,使细菌死亡;而PBP2a仍可发挥作用,完成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得以生存,表现为耐药[1]。2.2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自1967年首次发现耐青霉素肺炎链球
4、菌(MIC0.1μ5g/ml)后,1997年又发现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流行。其耐药机制是通过转化方式获得外来基因,这个外来基因整合到该菌的染色体上,使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发生改变,从而与青霉素的亲和力降低。亲和力低是由于变异基因编码,变异基因呈镶嵌结构,编码PBPs的结构基因与外源基因片段发生重组,重组基因可发生在不同位点呈多位点,并且外源基因可来源于链球菌属的其他细菌,如口腔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因此外源基因的多样性和多位点决定了PBPs改变的多样性,是流行、传播的基础。该菌除对青霉素耐药外,对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克林霉素、多福平等多种抗生素
5、耐药,而成为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2]。2.3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VRE于1988年首次报道,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由VRE引起的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肠球菌耐药谱愈来愈广泛,表现为高水平耐青霉素、耐氨基糖苷类和耐万古霉素,最棘手的问题是目前尚无一种单一的抗生素对这类细菌的感染有治疗效果。其耐药机制是耐药基因通过质粒、转座子播散,为获得性耐药。细菌获得耐药基因后,是细菌细胞壁的粘肽链末端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壁上的D-丙氨酸-D-丙氨酸二肽被D-丙氨酸-D-赖氨酸或D-丙氨酸-D-色氨酸取代),使其对万古霉素的亲和力降低,而表现为耐药性。根据VRE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性、耐
6、药表现型(诱导型或固有型)及耐药因子是否能转移等特点,可将VRE基因型分为VanA、VanB、VanC、VanD、VanE、和VanG等6型,其中VanA型和VanB型VER是引起感染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3]。2.4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菌5首例ESBLs产生菌于1983年在德国报道,迄今,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ESBLs产生菌有70余种,且数量和种类仍在不断增加,产ESBLs细菌的感染已呈世界流行,特别是在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氧亚氨基β-内酰胺抗生素,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位维酸等)所抑制的一类β-内酰胺酶。产生ES
7、BLs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如克雷伯菌属细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1)基因突变:一般认为一些窄谱的β-内酰胺酶(如TEM-1、TEM-2、SHV-1)的编码基因出现突变是导致产生ESBLs的主要原因之一。(2)耐药基因的转移:编码ESBLs的绝大多数基因位于质粒上,而极少位于染色体上,质粒对于ESBLs的转导起主导作用。位于质粒DNA上的ESBLs编码基因常常通过转化、转导、结合等方式在同种属甚至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