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

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

ID:15190625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_第1页
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_第2页
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_第3页
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_第4页
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完全性川崎病23例临床分析【关键词】不完全性川崎病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近年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完全性川崎病在国内外的报道逐年增多。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23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3例患儿中男13例,女10例;男女比例1.3∶1。年龄10个月~6岁,其中

2、~2岁15例,~5岁7例,6岁1例。  1.2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具备典型KD66项主要诊断标准[1]的2~3项,3例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晕、肿胀(简称卡瘢红),年龄均<2岁。1例14个月男患儿仅表现为发热,弛张热,而无其他任何临床表现,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均正常,入院第5天(病程10d),复查CRP增高,ESR增快,PLT进行性增高且高于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冠状动脉扩张,出院1个月(病程6周)出现指端膜状脱皮。  1.3辅助检查  本组23例中有21例发病早期W

3、BC升高[(12.3~25.7)×109/L,N:61%~87.5%。Hb在早期轻度降低,呈轻度贫血。PLT早期仅2例轻度增高,1周后均增高,有逐渐上升趋势。1例CRP、ESR病程中始终正常,余22例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且有动态变化,ESR增快明显且持续时间长,2~4周左右能恢复正常,CRP增高但恢复较快,1~2周后正常。心超检查冠脉扩张20例,其中1例发生在病程1周以内。X线胸片20例支气管肺炎改变,3例肺纹理增浓。2例肝功能异常。血钠降低1例。尿常规异常21例,其中5例出现尿蛋白+~++,16例出现白细胞+

4、~++。  1.4诊断  KD通常采用第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诊断标准6项中须具有5项以上者方可诊断,且又不能被其他已知疾病所解释。6不完全性KD是指未能达到典型KD的诊断标准,但疾病发展经过符合KD特点或具有典型心血管并发症,并已排除其他疾病。本组患儿均在早期结合实验室检查予拟诊,加以治疗,后经超声心动图及指、趾端脱皮等特征性改变回顾性确诊。  1.5治疗及结果  本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拟诊不完全性KD后均予静滴丙种球蛋白2g/kg,分2d静滴,阿司匹林(

5、巴米尔)30~50mg/(kg·d),分3~4次口服。同时加用潘生丁3~5mg/(kg·d)口服。本组患儿在应用静滴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1~2d后体温降至正常,1周后阿司匹林改为3~5mg/(kg·d)顿服。23例均恢复出院,平均住院12d。出院随访血常规、CRP、ESR、超声心动图,3个月冠脉仍正常或恢复正常则停药,若冠脉仍有扩张则继续服药直至冠脉正常。  2讨论  KD于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并命名,到目前为止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资料表明,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发病可能与微生物

6、毒素超抗原作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等有关[2]。临床表现多样性,可损害多个系统或脏器。由于KD可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6冠状动脉的病变,而早期使用大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3],这已得到一致公认。但是该病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及诊断的金标准,故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近年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并不能在早期同时出现典型KD的各种表现,少数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表现不完全,易漏、误诊,因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故对能够早期诊断不完全性KD显得

7、尤为重要。  从本组资料看,23例患儿只具备KD诊断标准6项中的2~3项,其中具备2项诊断标准的3例,具备3项诊断标准的20例。在本组中,早期(病程2~5d)出现肛周脱皮19例(82.61%)发生率高,出现时间早,与张伟等报道一致[4],说明肛周脱皮有助于不完全性KD的早期诊断,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之一。卡瘢红也可在早期出现,但持续时间短,不易被发现。在本组中出现3例(13.04%),年龄均<2岁,有报道[5]表明卡瘢红也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本组资料显示特征性改变指、趾端膜状脱皮多在恢复期出现,不能作为

8、早期诊断的依据。3例颈淋巴结肿大患儿有2例表现为疼痛明显且皮肤温度高,这与典型KD的淋巴结肿大表现不同,易被误诊为感染性淋巴结炎,但抗感染治疗无效。典型KD口腔粘膜皲裂充血、咽部充血但很少有渗出,本组中3例表现咽部渗出明显,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征1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发热伴皮疹的8例患儿确诊前曾被误诊为败血症、猩红热等。6  本组资料显示,在疾病早期,WBC可有不同程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H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