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ID:15187261

大小:3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_第1页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_第2页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_第3页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_第4页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作者:冯飞邹立秋刘汉桥田鑫戚玉龙赵艳刘鹏程【摘要】目的评价3D-CEMRA技术对颅内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为静脉窦正常,15例为静脉窦血栓共45例受检者分别行斜矢状位2D-TOF、矢状位3D-CEMRA扫描,之后,将二者的原始数据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对二者显示的各级静脉分支进行分级,并比较二者的原始图像和MIP图像上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在显示颅内各级静脉分支3D-CEMRA明显优于2DTOF(P<0

2、.05),对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结论:3D-CEMRA是一种显示颅内静脉系统及静脉窦血栓较好的扫描方法。【关键词】颅脑磁共振颅内静脉系统成像一直采用二维时间飞跃(two-dimensionaltime-of-flightMRA,2DTOFMRA)序列。但是该技术固有的缺陷及复杂的颅内静脉解剖及静脉血流方向使得颅内静脉系统的显示及诊断正确率很难令人满意。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ontrast-enhancedMRA,3D-CE8MRA)是一种快

3、速的血管成像技术,图像质量较好,主要用于体部血管成像,特别是胸部、腹部及周围的血管成像[1],现将其应用于颅内静脉系统成像,探讨其对颅内静脉系统的成像价值。1资料与方法临床疑有静脉窦血栓(8例)及头痛查因的患者(37例),共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15-63岁,平均年龄37.3岁。采用1.5TSiemensSymphony磁共振扫描仪,标准头部相控阵线圈。受检者仰卧,首先进行非增强2-DTOFMRA:TR30ms,TE9ms,翻转角50°,层数64,层厚2mm,层间距0mm,矩阵224×256

4、,FOV230mm×230mm,采集次数1次,颅底下方设饱和带消除动脉血流信号,扫描方位为与正中矢状位成15~20°角的斜矢状位,扫描时间为5分13秒。然后行3D-CEMRA,具体步骤为:1、用19G穿刺针穿刺肘静脉,采用MR压力注射器(MEDRAD,SPECTRIS);2、将快速小角度激发(turbofastlowangleshot,FLASH)序列用于对比剂团注试验(teatbolus):TR5.8ms,TE2.4ms,翻转角10°8,层数为1层,方位为正中矢状位,每次采集时间为1s,连续采集40

5、次,扫描开始的同时注射对比剂。对比剂使用磁显葡胺,剂量2ml,注射完成后立即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注射速度为2ml/s,扫描完成后使用信号-强度曲线计算窦汇区造影剂到达的峰值时间;(4)使用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three-dimensionalfastlowangleshot,3D-FLASH)序列做动态增强扫描:TR4.6ms,TE1.8ms,翻转角25°,矢状位扫描层块厚134mm,扫描有效厚度1.5mm,层间距为0,FOV230mm×230mm,矩阵为150×256,单时相扫描时间为25s。连

6、续扫描两次,无间隔,开始扫描时间用以下公式计算:扫描开始时间=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对比剂注射时间/2-扫描时间/2。对比剂用量为18ml,注射完成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注射速度为2ml/s。扫描完成后分别将2-DTOF和3D-FLASH的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颅内动脉主干与颅底重叠区域使用手动方法清除。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共同观察上述图像并取得一致意见。对2-DTOF和3D-CEMRA图像进行分级评价。分级标准:Ⅰ级指血管呈显

7、著高信号,管壁连续,全程完全可以分辨;Ⅱ级指血管呈中等高信号,管壁基本连续,全程大部分可以分辨;Ⅲ级指血管呈微弱高信号,管壁隐约可以分辨;Ⅳ级指血管完全不能显示。血管结构显示分级为Ⅰ、Ⅱ级被认为能满足诊断的质量要求。主要观察两侧横窦、直窦、上矢状窦、双侧乙状窦、大脑中静脉及Galen静脉的显示分别进行评价;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等级分组资料的差异,检验水准α8=0.05,P<0.05。2、结果45例中30例为颅内静脉系统正常。其中对正常颅内静脉分级见表1。表1.3D-MRA和2DTOFMR静脉成像在3

8、0例正常人中的显示结果30例240支颅内静脉正常中有17例受检者的33支(13.75%)静脉在2-DTOFMRA表现为异常,其中5支(2.08%)表现为上矢状窦走行不连续、边缘不光整、分枝未见显示,27支(11.25%)表现为一侧的横窦及乙状窦不显示或显示不良,而3D-CEMRA均显示正常,未见血栓形成;其余13例受检者在2-DTOF和3D-CEMRA图像颅内静脉均显示正常。临床随访或血管造影证实15例受检者为静脉窦血栓形成。在2-DTOF和3D-CE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