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82271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2423例50克葡萄糖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423例50克葡萄糖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探讨50克糖筛查妊娠期糖尿病(GDM)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得出结论:(1)在孕期不仅要进行GDM的筛查工作,还要注意漏筛,认真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2)孕妇年龄、孕前、孕后体重指数是OGTT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里值的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词】50克葡萄糖筛查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对母儿身体健康有较大危害,近年其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我院自2007年以来对孕24周以后来院做产前检查的孕妇常规做
2、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本文对收集的2009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共2423例的筛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筛查对象与分组于2009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来本院做产前检查的孕妇2423例,根据筛查和空腹血糖、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糖尿病(GDM)、糖耐量受损(GIGT)三个组。1.2方法(1)随机口服50克糖溶于250ml葡萄糖液,1次服下(5分钟内),1小时后采无名指末梢血查血糖。血糖结果≥7.8mmol/L为阳性,对血糖筛查阳性者做75克葡萄糖
3、耐量试验(OGTT),以确定诊断。(2)4对来本院做产前检查的孕妇由专人负责测身高、体重,同时询问孕前体重。计算孕前、孕时体重指数(BWI)。BWI=体重(kg)/身高2(m2)。1.3诊断标准《妇产科学》[1]第6版第160页。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2结果与分析2.1一般情况共收集了2423例50克糖筛查资料,其中筛查阳性606例,占25%,阴性1817例,占75%。而在阳性病例中正常500例,占82.5%(500/606),OGTT异常106例,占17.
4、49%(106/606)。GDM41例,检出率1.62%(41/2423),GIGT65例,检出率2.68%(65/2423)。对不同孕周正常孕妇(未患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50克糖血糖值均值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之后进行多重比较(LSD),第40孕周组较14、16、28、32、34、36、38孕周组低,存在明显差异值,P值均﹤0.05。其余无明显差异。2.2OGTT异常的影响因素42.2.1OGTT异常与年龄的关系根据孕妇年龄不同将其分为~25、~28、~35、>35岁四
5、个年龄段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OGTT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2.2.2OGTT异常在各孕周的分布情况对GDM和GIGT发生在各孕周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孕周发病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2.2.3OGTT异常与50克糖血糖值的比较我们对各组的50克血糖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血糖值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LSD)时,正常组和GDM、GIGT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GDM和GIGT之
6、间无显著差异(F=0.3029,P>0.05)。2.2.4OGTT异常与体重指数的比较我们将OGTT异常与体重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孕前、孕后体重指数与OGTT异常均有明显关系,各组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2.3讨论2.3.1孕期糖代谢特点与GDM的筛查4孕期糖代谢特点:(1)正常妊娠时空腹血糖较非孕时低;(2)孕期孕妇对胰岛素敏感性较非孕时降低。随着孕期进展,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考的松、胎盘泌乳素、孕酮等分泌增加,导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反应的敏感性下降而抗胰岛素作用逐渐增加。故对于胰岛
7、分泌受限的孕妇而言,孕晚期因为不能维持这一生理代偿变化而导致糖代谢紊乱;(3)胎盘能够产生一种胎盘胰岛素酶加速胰岛素的水解失活。因此,为了降低GDM对母儿的不良影响,应及早发现并诊断。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GDM检出率1.62%,GIGT检出率2.68%;(2)各孕周正常孕妇50克糖血糖值均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北京申世芳等报告[2]相比,GDM、GIGT检出率均较低,认为与做资料处理时对记录不全者予以了剔除和漏查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在孕期不仅要进行GDM的筛查工作,还要注意漏筛,认真做好
8、相应的记录工作。2.3.2对OGTT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对OGTT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孕妇年龄≥30岁;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糖尿病史;尿糖阳性;巨大儿分娩史;不明原因的多次流产史、死胎、畸胎史;合并羊水过多或巨大儿。本资料显示认为,孕妇年龄、孕前、孕后体重指数是OGTT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里值的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参考文献[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162.[2]申世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