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2012复习资料

中药学2012复习资料

ID:1517882

大小:95.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7-11-12

中药学2012复习资料_第1页
中药学2012复习资料_第2页
中药学2012复习资料_第3页
中药学2012复习资料_第4页
中药学2012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学2012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一节 四气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的作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第二节 五味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

2、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五味的作用特别重要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 ,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

3、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  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

4、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咸: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

5、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炮制和配伍  就炮制而言,酒炒

6、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二、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

7、,如癫狂、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  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皆入心经。  同理,桔梗、杏仁能止咳、平喘,归肺经;  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  第五节 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具体参见各药物)。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的意义  1.通过配

8、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