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63236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重庆大轰炸ppt对应演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各位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今天的《档案》在座的各位,绝大部分都是四川、重庆人对吗?即使是外乡学子们,在重庆已生活了接近一年的时光,想必也逐渐感受到这座山城独特魅力了吧。#请看大屏幕,能看清被标注出的五四路吗?为什么要叫五四路呢,这里先卖一个关子。让我们回望历史的重庆,在20世纪30年代时,她还是是一个由其封闭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偏僻城市。这座山城时常下雨,要么就是雨雾蒙蒙。中国大多数大城市宽阔而平坦,而重庆的一切都在上坡或下坡。你有可能看到某个地方的起始处,但你看不到它的终点。长期以来,重庆一直坚守自己的历史,是桀骜不羁的四川省的重要口岸。它抵挡住一波又一波的侵略浪潮,也
2、无视与中国东部的同化。然而,历史,终究要让这个山脉屏障背后的城市,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大举侵略中国,平津沦陷。随后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东部沿海城市难以抵御日本轰炸机的袭击,接着,突然之间,重庆孤立的山区吸引了人们。“襟江背岭,浓雾蔽城,易守难攻”10月29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作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1月16日,国防最高会议正式决定迁都重庆。1938年初,国民政府大部分机关由南京迁往重庆。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
3、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入重庆,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也在重庆设立大使馆,加上战时新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军事指挥中枢、外交中枢和“抗战时期工业的生命线”。到1939年“五四”轰炸前夕,重庆市区9.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市民数字一下子膨胀到了150万人,这个远离全国主流的雾都,终于迎来了鲜活的血液,敞开了对外的大门。然而,这才是我们今天故事的开始。-----------------------------------------------------
4、--------------------------------------------------#纵观历史,的确是“首都选在何处,麻烦便会殃及该地。”日本军部将重庆确定为进攻的首要目标,鉴于ta的地貌,日军最后决定采用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日本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其中第103条规定到,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这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惨无人道的无差别轰炸。此间,日军使用过所谓”战略轰炸”、”政略轰炸”、”地毯式轰炸”、”疲劳轰炸”、”密
5、集轰炸”、”月光轰炸”、”消灭最高政治机关”和”直接空袭市民”等种种暴行。在日机轰炸的几年时间里,跑警报,躲轰炸,成为所有重庆市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放空宣传上有三种,红灯笼是炸弹燃烧弹,白灯笼是降落伞部队,乌灯笼是毒气弹”1941年,市内防空洞共有1865处,收容定员为444988人。这些防空洞分为四类,均需要不同的“入洞证”才可进入。第一类为政府高官和工商金融界名流个人及家庭专用.第二类为各机关、团体、公司专用。第三类由“防空洞为业”为盈利开挖.第四类为容纳城市底层市民和流动人员的“公共防空洞”。四类防空洞中,公共防空洞是城市平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重庆市的公共防空洞
6、又称为“大隧道”。重庆大隧道自1938年8月1日开始施工,大多数是人力,挖掘进度非常缓慢,仅开凿19个洞口,实际启用13个洞口,暂时分成7段开放。洞身宽2.5米,高2米,,有958条木凳,每凳坐3人,加上梯道面积,容量总计6555人,大隧道中容量最大的一段,称为校场口大隧道。重庆大轰炸中最大的悲剧就发生在这一段。大隧道惨案的发生,防空洞的设施和当时防护团制度固然难辞其咎。根据杨筱的研究,由于大隧道设计者谢元模、陈公矩不是专攻地下空间工程的人员,所以,工程设计有先天性的技术缺陷。比如规定各段隧道两端出口必须一头高一头低,根据热胀冷缩形成原理对流,来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但隧
7、道都很长,中间却没有设计通风井工程,上述那种原理的设施就失效了。又没有排水沟设施,洞内积水无法解决,天气燠热,人口一多,潮湿蒸发上来,气闷难当。-------------------------------------------------------------------------------------------------------根据重庆市防空司令部,防空部第三处处长丁荣灿于1985年撰写的回忆录,1939年日本的战术特征是:对重庆落后的大量竹、木甚至纸板结构的建筑,混合使用烧夷弹与爆炸弹,使之在爆炸中即刻燃烧起火,消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