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

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

ID:15155812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_第1页
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_第2页
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_第3页
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_第4页
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塞米松+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穴位注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方法选择反复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症状并对一般抗过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过敏性鼻炎患者35例,地塞米松注射液每侧下关穴、迎香穴注射治疗2个点,3天注射一次共4次为一疗程,鼻腔喷丙酸氟替卡松喷剂(商品名辅舒良,葛兰素史克出品)一日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1、3、6个月、1年分别复查。结果27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症状消失,呼吸通畅;2例经第2次治疗后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症状消失,2例下鼻甲骨性肥大患者鼻塞症状无效,经鼻内镜下鼻甲

2、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获治愈;3例鼻中隔偏曲者单侧鼻腔鼻塞症状无明显改善,后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获治愈。结论地塞米松穴位注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较满意。该治疗方式是耳鼻喉科采用一种中西医结合技术,目前患者治疗后三年建立随访没有出现鼻部过敏症状,远期疗效有待观察。【关键词】地塞米松穴位注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效果不一。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3月在地塞米松穴位注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过敏性鼻炎3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6  1.1一般资料:本文35例病例均属过敏性鼻炎

3、患者,同时合并有下鼻甲肥厚性鼻炎者2例;鼻中隔偏曲者3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9~61岁;病史均在2年以上,药物治疗半年无效或疗效欠佳。  1.2治疗方法:患者正坐或仰卧。地塞米松注射液5mg(1ml)每侧迎香穴、下关穴2个点注射治疗,双侧共4个点。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用5ml注射器6号针头直刺0.1~0.2寸,或斜刺0.3~0.5寸,下关穴在面部耳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直刺0.3~0.5寸;回抽无血时每一个点各注射0.5~1ml(可根据病情轻重酌情加量),为了减轻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时的疼痛症状可在注射液中加入利多卡因注射液1ml,注射后穴位点局部

4、按摩10余次,3天注射一次共4次为一疗程,鼻腔喷丙酸氟替卡松(商品名辅舒良,葛兰素史克出品)一日一次,每侧鼻腔喷两喷,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如果一疗程没有完全缓解的继续再用一个疗程,最多三个疗程。2结果6  术后随访时间为1周及1、3、6个月、1年。鼻内镜检查:1周后,鼻腔粘膜苍白水肿即有减轻,部分患者可见鼻粘膜有淡红色改变,下鼻道有少量粘性分泌物,总鼻道有间隙;1个月后,鼻腔干净,鼻粘膜为淡红色,鼻甲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鼻腔较治疗前宽畅;3~6个月后,鼻腔粘膜保持淡红色润滑状态,鼻甲无再肿胀现象,鼻腔通气满意。27例治疗效果满意,鼻粘膜淡红润滑,鼻甲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呼吸通畅;2例症

5、状改善,但仍有鼻塞,通过2次地塞米松穴位注射+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下鼻甲骨肥厚者鼻塞症状无明显改善,后经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后获治愈;3例鼻中隔偏曲者单侧鼻腔鼻塞症状无明显改善,后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获治愈;所有病例均无感染及鼻腔不适症状。3讨论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是突然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且反复发作。一年四季均犯病者叫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仅在固定的季节中发作者叫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前者主要由屋内灰尘、螨虫、霉菌及棉絮等引起,后者主要由花粉引起。当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内大量清鼻涕存留

6、。花粉症与某些花粉的飘散期有关,在中国北方地区,多于7~9月发作,以蒿属植物为主。除鼻部症状外,可有眼、耳、咽及皮肤瘙痒或哮喘等。常年性者需行实验室检查,以便和他种慢性鼻炎相鉴别。这种患者常被误认为是患伤风感冒、急性鼻炎。不过随着广大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广泛认识,对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也就不难鉴别。随着新型鼻内局部糖皮质激素抗炎药物的不断问世,临床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概念和新的要求。我们采取糖皮质激素喷鼻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63.1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本病发病机制属I型变态反应,但与细胞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部分神经肽的相互作用

7、密切相关。特应型个体吸入变应原后,鼻粘膜局部CD4+T淋巴细胞受细胞因子(IL-4)的刺激,分化成为Th2细胞,释放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IL-13),后者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等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利于多种淋巴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向鼻粘膜局部的迁移、粘附、定位。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在鼻粘膜浅层和表面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膜上,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