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44476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单纯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单纯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关键词】鼻内镜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阻塞性腺样体切除术 小儿腺样体肥大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常发生在4~7岁。小儿腺样体与睡眠呼吸障碍、鼻塞、中耳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儿腺样体肥大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关系,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3月对18例因腺样体肥大引起的OSAHS[1]行腺样体切割吸引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8例患儿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10岁,平均为5.3岁。临床主要症状为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睡眠憋气或呼吸暂停
2、,鼻塞及听力下降等;术前轴位或冠状位CT检查证实腺样体肥大。其中4例为传统腺样体刮除术后症状复发的患儿。所有患儿均伴有I~II度扁桃体肥大,3例为B型鼓室导抗图。 2.手术方式4全部患儿手术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患儿取仰卧垫肩位,用DAVIS开口器张开口腔并固定。所有病例均经口腔入路,先用达芬霖液(深圳大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ml含羟甲唑啉1.25mg)收缩鼻黏膜后,取2根细导尿管分别从双侧鼻腔导入至口咽部,拉紧并将导尿管打结,对称上提软腭,良好暴露鼻咽部,再将70·内镜置于口咽,辨认咽鼓管开口、圆枕及后鼻孔等的关系后,用40·正、反向吸割刀头行腺样体切割吸引术。切割完毕
3、后创面出血可用含达芬霖液棉球压迫5~10分钟后,一般即可止血,极少数仍有活动性出血者需用双极电凝止血,观察无明显出血后,结束手术。伴发分泌性中耳炎者,同期行鼓膜穿刺置管术。术后应用抗生素3~5d,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滴鼻一周。所有患儿均未行扁桃体切除术。 3.结果全部患儿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无活动性鼻咽部出血及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所有患儿鼻塞、睡眠打鼾改善,睡眠憋气或呼吸暂停症状消失,听力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及远期并发症发生。 讨论4 目前认为儿童腺样体肥大影响呼吸睡眠应早期干预,尽早施行腺样体切除术,以便症状能得到改善,使发育尽快恢复正常[2]。传统的
4、腺样体刮除术只能刮除大部分,容易导致腺样体残留,手术疗效不佳,尤其是对侵入到咽鼓管咽口、圆枕、两侧咽隐窝、鼻咽顶壁接近后鼻孔处及凸入鼻腔等隐蔽处的腺样体很难切除干净。 我科自2006年1月以来,在显示系统监视下采用鼻内镜及XPS动力吸割系统施行腺样体切割吸引术治疗儿童OSAHS,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①变传统盲视下手术为直视下手术,视野清晰,可清楚看到咽鼓管咽口、咽隐窝、鼻咽顶及后鼻孔等隐蔽处的腺样体组织,用XPS动力吸割系统切除腺样体时,40·正、反向吸割刀头可敏捷地到达咽隐窝、鼻咽顶近后鼻孔等隐蔽部位,使手术更加准确彻底,减少复发率。同时避免了因传统手术的盲目切除而损伤软腭
5、、咽后壁、咽鼓管咽口、圆枕、咽隐窝及鼻中隔后缘等正常结构的可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②通过鼻内镜能清楚看到术野出血点,可对其针对性止血,使止血更彻底,避免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本组1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效果好,无复发,值得推广。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割吸引术可经口腔和鼻腔两种入路。因儿童鼻腔狭小,经鼻腔入路切除腺样体,术中鼻内镜与吸割刀头通过鼻腔困难或操作活动受限,且儿童鼻腔黏膜柔嫩,反复摩擦易损伤鼻腔黏膜,使鼻腔黏膜水肿,术后发生鼻腔粘连的概率增加。而经口腔入路则无上述缺点,具有直观、准确、手术彻底、止血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4,5],因此我们均
6、选择口腔入路手术。4 本组所选择18例患儿均伴有I~II度扁桃体肥大,术中无一例行扁桃体切除术,这不仅说明小儿腺样体肥大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密切,同时也说明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使手术更加准确彻底、疗效确切,并避免了由于常规行扁桃体切除而带来的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参考文献】 [1]蔡晓岚,刘洪英,范献良,等.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3):161-165. [2]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8-349. [3]王侠,宋建军.儿童慢性
7、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360例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4,18(4):95-96. [4]杨雪明.经口进路鼻内镜下腺样体切割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2(5):283. [5]孙文海,孙彦,孙伟.内窥镜直视下腺样体切除术[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9,5(3):180-18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