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

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

ID:15143818

大小:3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1

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_第1页
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_第2页
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_第3页
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_第4页
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_第5页
资源描述:

《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半夏泻心汤略析及治疗消化病临床应用举隅作者:刘全让梁俏玲寇琳琳【关键词】消化病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149条文及《金匮要略》第17条,是治疗消化系统脾胃病变,病机因胃气上逆,脾失运化,湿热中阻,中焦气机失调。临床证见:心下痞满,呕逆,恶心,肠鸣(大便不调)等消化道病变的名方。与本方有“类曲同功”的“甘草泻心汤”方,“生姜泻心汤”方均体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中药组方运用中首开寒(温)热(清)并用,虚(补)实(泻)相兼,苦(降)辛(开)合用的辨证用药规范。1方析与源流  纵观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与时俱进,是在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汉·张仲

2、景处于东汉社会动乱年代,既有“伤寒”等外感热病流传,又有饥饿劳役等荒灾对消化系统病变形成导致内外不良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临床出现脾胃升降失常,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的“痞”9证,具有虚(脾胃气虚)实(湿热中阻)兼夹的证候特点。“痞”证即胃痞,是消化系统病变慢性胃炎的典型证型,当然也包括部分FD病证类型的患者。当今人们的生活内外环境已经改变,“痞”证的病机与泻心汤证却依然雷同。  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干姜合黄连、黄芩,辛开苦降使湿化热清,脾气升运而胃气和降,则逆降,呕止而痞消,合人参、大枣、甘草甘温益气而和中,以凑补虚泻实之功,使脾胃升降复常,邪去而胃肠得安

3、。笔者从临床中体会:以中青年群体为主的“痞”证患者以实证(湿热中阻证型)偏多,以老年群体为主的“痞”证患者则虚实相兼(脾胃虚弱证型)偏多。2临床应用指征与化裁  清化温病学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本方在消化系统病变的临床运用和理论创新。薛生白《湿热病篇》提出中焦湿热随中气的虚实而有脾胃不同病变的临床转化特点:“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病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并提出注重舌诊是判断中焦湿热病邪多少的重要临床佐证——即“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注重腹部体征结合舌诊苔“黄或浊”,深化了临床对“痞”证用泻心汤的论述。

4、王孟英提出湿热内结重者苦泄之“枳实、连、夏,皆可用之”9。吴鞠通《温病条辩》对阳明湿热,热饮内搏,呕而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对阳明暑温,湿热互结,不饥不食不便,心下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发展了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化裁与运用。2.1临床运用本方的主证心下痞、反胃、恶心、呕吐或大便溏、大便不爽;兼证:口苦、口腻、口中泛酸;舌象:舌淡红或偏红,苔白腻、白滑或黄白相兼或白少苔或黄腻;脉象:滑或滑数或濡。2.2临床辨证特色①偏于中焦湿浊(痰湿)盛者:恶心明显,口多粘腻或口淡,

5、大便多溏,喜热饮或渴不欲饮,苔白腻或白滑。②偏于中焦热(湿热)盛者:口苦,泛酸,烧心或口中异气,苔腻,大便不爽。③偏于中气(脾胃)不足(虚弱)者:恶心反胃明显,早饱或食后痞甚,面色白,脉缓或濡。2.3随证加减化裁①湿热内盛而中气不虚者去人参、干姜加枳实、生姜、法夏、藿香;②偏热盛者去干姜加吴茱萸、栀子;③胃气上逆,呕逆者去干姜加生姜、橘皮、赭石、竹茹;④大便溏泻不爽,腹胀,湿浊下迫者去大腹皮、云苓皮以化浊利湿;⑤中气不足,甚者加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以益气健脾;⑥心下痞甚,呕恶者合不换金正气散。93临床举隅3.1湿热内蕴,胃失和降(慢性浅表性糜烂

6、性胃炎)  患者,男,42岁。反复心下痞胀4年多,复发1个多月,食后加重,伴有隐痛,时有烧心,泛酸,嗳气明显,饮食欠佳,大便不爽,素有嗜酒及辛辣史,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滑数。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大弯炎伴糜烂,HP(+)。中医诊断为胃痞,辨证为湿热内蕴(热偏盛),胃失和降,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方药组成:南沙参30g、黄连9g、黄芩10g、半夏10g、吴茱萸10g、生姜10g、枳实10g、乌贼骨20g、象贝10g、蒲公英30g、甘草10g,每日一剂,每剂4次。患者服药2天后症状缓解,心下痞好转,一周后烧心、泛酸、嗳气症状改善,

7、四周后临床治愈,复查C14HP转阴。本例病例因湿热中阻,热盛于湿故去干姜之辛燥而用生姜以和胃气,加吴茱萸(即左金丸)乌贝散以加强清热制酸的功效。注重饮食调节,嘱其忌刺激性辛辣及甘甜之品,以防湿热之变。3.2湿热内蕴,血瘀气虚证(十二指肠对吻溃疡)  患者,男,36岁,中上腹痞满拒按,大便色黑10多天,伴恶心、烧心、嗳气、食欲不振,大便时不爽,舌淡红,苔黄白而腻,脉缓涩。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分别0.8cm×1cm及1.2cm×1.3cm大小的溃疡,A91期,HP(-)。B超提示:胆囊息肉,大小约0.3cm。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胃痞,辨证为湿热内蕴

8、,血瘀气虚证,治以清热化湿,和中降逆,活血化瘀,扶正补虚。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失笑散。方药组成:太子参30g、北沙参30g、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