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41767
大小:189.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01
《沟通技巧与口才施展2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工会干部沟通技巧与口才施展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李耀珠一、沟通的意义及认识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1、沟通的含义美国学者霍本:沟通是用言语交流思想。英国学者贝雷尔森:沟通是符号的流动。传播学(领导学):沟通是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1、沟通是信息的传递。2、信息不仅要传递,还要被理解。3、沟通在信息传递被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更要在过程中互动反馈。4、沟通过程由发送者、信息、编码、渠道、解码、接收者、反馈等七要素组成。2、沟通的特点(1)沟通目标明确(2)沟通对象广泛(3)沟通内容庞杂(4)沟通
2、方式多样(5)沟通过程复杂(6)沟通资源丰富3、沟通的作用(1)沟通是领导者的基本行为方式(2)沟通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必要条件(3)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4)沟通是增进和谐的润滑剂(5)沟通是引发机会和触发创新的重要条件4、沟通的基本类型(1)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定义-沟通者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将信息发送给接收者的沟通行为。形式: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种。有声语言—用口语讲话的方式,即谈话、讲课、演讲、打电话等方式。要求:善听+慎说+会问无声语言—用文字书面语言的方式,即写信、贴布告、发通知、写字条、板书、拍电报、发短信、发电子邮件。非言语沟通:看+(被)感受面部表情:1
3、、微笑:自然-程式、2、眼神:亲切-居高-木讷3、眉:舒展-紧蹙手势动作:舒缓、急促、身体接触:握手、拉手、抱肩、姿势:前坐、后坐、抱肩、前(后)手位、晃动衣饰:整洁、大方、职业、时尚、前卫空间距离:社交、亲切、亲密距离(身体、眼)发型:颜色(黑-多色),式样(传统、时尚、前卫)标记符号(物体)-车(普通、高档)、办公室(整洁、零乱)、家具(陈旧、现代、豪华)(2)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1、内部沟通(1)领导和员工(2)部门和部门(3)员工和员工2、外部沟通(1)合作者-客户、供应商、经销商(2)协作者-社区、媒体、上级主管机关(3)竞争者-同行业、同产品、(3)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
4、式沟通—指在组织机构中通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沟通。1、上级向下级下达批示。2、发送通知。3、下级向上级呈送材料。4、汇报工作。5、会议。非正式沟通—指在正式沟通渠道外进行的信息交流。1、私下交换意见。2、议论某人某事。3、传递小道消息二、语言沟通技巧及其应用1、倾听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让我们用两倍于说的时间去倾听------苏格拉底(1)倾听——倾听是沟通的一半。(2)倾听的技巧梳理信息快速思考把握沉默理性判断适时反馈关注情态2、话术的使用(1)反激法——说话人从事理的反面相激,促使对方从正面思考的说话技术,包括明激、暗激、自激。(2)两商法——说话人为了避免使对
5、方难堪而采取“两头说”的方法以使对方乐于接受的说话技术。(3)抑扬法——说话人不正面提出批评或指责而采取有褒有贬进行评说的说话技术。(4)试探法——说话人采取询问的方式以了解对方真实意图的说话技术。(5)引喻法——说话人对不愿或不便直说的话采取打比方的说话技术。(6)婉转法——说话人不直截了当的提出看法而采取的委婉温和的说话技术。(7)余留法——说话人事先给自己留有余地,预先准备好退步可能性,以争取主动的说话技术。(8)曲答法——说话人不正面提出批评或请求,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说话技术。(9)失言补救法——说话人察意自己失言后不露声色的采取补充修正说话技术。(10)逆向求解法——说
6、话人对无法从正面回答的问题循其话题反面作答的说话技术。(11)反口诘问法——说话人对不便于回答又不便于回绝的话题反口诘问,变被动为主动的说话技术。(12)摆脱困境法——说话人遇到难以摆脱的困境而采取拖延,转移、模糊等策略以摆脱窘境的说话技术。三、不同境况下的语言沟通技术1、一般境况下说话原则(1)选择话题(2)了解对方(3)把握过程(4)语言清晰(5)避开忌谈2、特殊情况下的交谈要素(1)谈话开端,因人而宜-健谈与木讷;(2)适当铺垫,快速入题;(3)捕捉兴趣,投其所需;(4)长话短说,来往对话;(5)用心倾听,引导深入;(6)察言观色,善于判断;(7)环境安全
7、,场合适当;(8)态势表达,胜过话语;(9)掌握份量,把握程度;(10)跨越(心理、语言、人际)障碍,语言轻松。3、失败的交谈习惯。我-抢-横-否-散-急-空-虚-四、成功的人际沟通细节1、真诚的关心对方2、牢记别人的姓名特点3、用微笑对待他人4、做一个忠实听众5、时刻勿忘赞美他人6、主动帮助别人了解自己谢谢Thank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