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37290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冲洗液温度对腹腔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冲洗液温度对腹腔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关键词】腹部手术 腹部手术一般需要腹腔冲洗,特别是胃肠穿孔手术因其腹腔污染严重,常需要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以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水的传导作用可带走大量热量,而使病人术中体温降低明显。手术病人的体温降低,对术后麻醉恢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尽量减少因腹腔大量冲洗而使病人体温过度降低,是手术室医护人员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旨在探讨冲洗液温度对腹腔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1999年3月至2006年7月胃肠道穿孔手术病人(腹腔污染严重,
2、需要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0~5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4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差异无显著性。所有病人术前体温正常,无呼吸、循环及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正常。5 1.2方法 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按需要输入胶体和晶体液。输入的液体均不加温,室温维持在22~24℃。用太空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体温。两组病人均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步骤相同,但在胃肠穿孔修补后腹腔冲洗时,A组病人用经>40℃水加温的37~39℃无菌生理
3、盐水冲洗,B组用与室温相同(22~24℃)的生理盐水冲洗。 1.3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腹腔冲洗量,分别记录术前、冲洗前、冲洗后、术毕体温。记录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能正确回答问题、举手抬头等),寒战及躁动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软件,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5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病人术前体温差异无显著性,腹腔冲洗前因为麻醉以及手术野暴露等影响,A、B两组病人体温均有下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
4、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各时点体温变化见表2。麻醉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完全清醒时间以及寒战和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表1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略)表2两组病人各时点体温变化(略)表3两组病人麻醉后恢复指标及并发症(略) 3讨论 低体温使组织器官代谢率降低,从而可对组织起保护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低体温抑制免疫功能,导致凝血机制紊乱等[1]。人体是一平衡体,细胞内绝大部分反应是在恒温恒压下酶催化的反应发生,当温度降低,各种反应减慢甚至停止。低体温可使基础代谢率降低,
5、但脏器的氧耗量降低程度与其功能降低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肝脏耗氧量中等降低时,其代谢则明显下降[2]。因肌松药、麻醉药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使病人清醒时间明显延长,易发生呼吸抑制、呕吐、误吸等意外并发症。同时由于温度感受器冷敏感神经元兴奋,使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病人发生寒战,产生恐惧不适感,机体耗氧量增加,二氧化碳产生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易诱发酸中毒倾向,尤其对老年人不利[3]。这些都直接影响手术麻醉后的恢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5 胃肠穿孔手术时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严重污染的腹腔,可以最大程度的清洁腹腔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在冲洗的过
6、程中,病人体内大量的热量也随冲洗液带走,而致病人体温降低。虽然,静注大量低温液体、手术室温度偏低、手术野暴露及手术时间长和麻醉、肌肉松弛后机体产热减少,抑制体温调节的防御反应等均可引起病人体温降低,但通过本研究证实,在以上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时候,冲洗液的温度对病人体温的降低程度影响有显著性差异。虽然两组病人在腹腔冲洗后体温均有所降低,但A组体温降低程度明显低于B组,表明加温冲洗液冲洗腹腔可有效的预防病人术后低体温的发生。同样,两组病人在麻醉后都有寒战和躁动的发生,但是A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这也证实加温冲洗液对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7、。 术后低温可增加病人心脏做功,增加耗氧,加重心脏负担。对心脏储备能力严重受限的病人易发生意外事件。全麻后苏醒延迟以及其他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增加。而术中保温可减少低温的发生率,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重视低温的并发症,对病人采取积极的保暖措施,努力减少病人低温的发生,使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5 1LarryM,GentilelloMD,VicenteCMD,etal.Continuousarterivenousrewarming:Experimentalresultsandthermodynamicmodels
8、imulationoftreatmentforhypothermia.Trauma,1990,30:1436~1448. 2FrankSM,BeattieC,Ch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